腹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身体不适症状,很多人出现腹泻后,往往难以判断是普通腹泻还是较为严重的细菌性痢疾。准确区分二者,对于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避免病情延误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从基础认知、症状表现、判断方法、应对措施及预防等方面,详细分析二者的区别。
两种疾病的基础认知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感染肠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当健康人摄入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病菌进入肠道后,会在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内繁殖,引发炎症和溃疡,从而出现相关症状。
普通腹泻的病因则更为复杂多样,常见原因包括饮食不当(如进食过多生冷、油腻食物)、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过敏(对特定食物过敏)、腹部受凉等。不同病因导致的普通腹泻,在症状和病程上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它不属于传染性疾病,且多数情况下症状相对较轻。
症状对比
腹泻特点——
细菌性痢疾患者腹泻较为频繁,每天可达十几次甚至更多,但每次大便量较少,常伴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感,即总有便意,却排不尽。
普通腹泻患者的腹泻次数相对较少,一般每天3至5次,大便量较多,且里急后重感不明显。
大便性状——
大便性状是区分二者的重要依据。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大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由于肠道黏膜受损出血、渗出,与肠道分泌物混合形成。
普通腹泻患者的大便通常为水样便、稀软便,一般无脓血,少数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普通腹泻,可能会出现少量黏液,但不会像菌痢那样出现脓血混合的典型表现。
伴随症状——
在伴随症状方面,二者也有明显区别。
细菌性痢疾患者常伴有高热,体温可达 39℃甚至更高,同时腹痛剧烈,多为左下腹疼痛,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普通腹泻患者一般为低热或无发热,腹痛程度较轻,多为腹部隐痛或胀痛,呕吐症状相对少见。
特殊症状——
严重的细菌性痢疾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出现惊厥、昏迷等严重的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而普通腹泻患者一般不会出现这些严重的全身症状,经过适当处理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判断方法
判断是细菌性痢疾还是普通腹泻,需要综合多方面症状进行分析。
首先,仔细观察腹泻特点、大便性状和伴随症状,若出现频繁腹泻、黏液脓血便、高热、剧烈腹痛等症状,应高度怀疑细菌性痢疾。
其次,观察病程发展,普通腹泻通常在1至3天内症状逐渐减轻并恢复,若腹泻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就要警惕细菌性痢疾的可能,需及时就医,通过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
应对措施
一旦出现腹泻症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怀疑是细菌性痢疾,必须立即就医,患者需要隔离治疗,避免传染给他人。治疗上,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抗生素,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同时,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汤、稀粥等,减轻肠道负担。
对于普通腹泻,轻度患者可居家观察,通过口服补液盐或自制糖盐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饮食上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若腹泻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发热、脱水等症状,如口干、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预防措施
预防细菌性痢疾和普通腹泻,需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
在个人卫生方面,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饮食上,保证食物新鲜、清洁,不吃生冷不洁食物,肉类、蛋类等食物要彻底煮熟,避免食用变质食物。
针对细菌性痢疾,在流行季节要格外注意防护,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卫生条件差的场所。
如果家中有菌痢患者,要做好患者排泄物的消毒处理,患者使用的餐具、生活用品要单独放置并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结语
细菌性痢疾和普通腹泻虽然都会导致腹泻症状,但在病因、症状、病程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通过了解这些差异,掌握科学的判断方法和应对措施,我们就能在出现腹泻时及时做出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这两种疾病的关键。若对腹泻症状存在疑虑,不要盲目自行用药,应及时咨询医生,以便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