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不经意间摸到颈部、腋窝或腹股沟等部位有个“小疙瘩”,心里顿时“咯噔”一下,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了大问题。其实,这很可能就是淋巴结肿大。很多人一遇到淋巴肿大就惊慌失措,但其实,通过血象图谱等科学的检验方法,我们可以初步辨别其良恶性,做到心中有数。
认识淋巴结与淋巴肿大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它们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小卫士”,广泛分布在我们的身体各个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过滤淋巴液,清除其中的病原体和异常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帮助我们抵御外界病菌的入侵。
引起淋巴肿大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比如细菌或病毒感染。当身体受到细菌侵袭时,颈部淋巴结可能会肿大,同时可能伴有疼痛和发热等症状;而病毒感染,如感冒,也可能导致颈部或耳后淋巴结肿大。炎症反应也是常见原因之一,像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可能引发相关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此外,肿瘤也不能忽视,淋巴瘤以及其他恶性肿瘤转移到淋巴结时,都会导致淋巴结肿大。
淋巴肿大时,外观上可能会有一些变化。肿大的淋巴结大小不一,有的可能只有米粒大小,有的则可能像花生米甚至更大。质地也有所不同,有的摸起来比较软,有的则较硬。活动度方面,良性肿大的淋巴结通常可以推动,而恶性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较差。有些肿大淋巴结还会有压痛,而有些则没有明显感觉。
血象图谱在辨别淋巴肿大良恶性中的作用
血象图谱是通过血液检验获得的一系列数据和图像,它就像身体的“晴雨表”,能够反映我们的健康状况。血象检验一般先进行采血,然后将血液样本送到检验科,通过专业的仪器进行分析。
在良性淋巴肿大时,血象图谱会有一些特征性表现。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淋巴肿大,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而且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比如,当患扁桃体炎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时,血液检查就会发现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而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肿大,淋巴细胞计数往往会升高。像水痘、风疹等疾病,血象中淋巴细胞比例就会高于正常范围。不过,这些指标的变化通常不具有特异性,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恶性淋巴肿大的血象特点则有所不同。在恶性淋巴瘤等疾病中,血象图谱中可能会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这些异常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核分裂象增多。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细胞核可能呈现不规则的形状,染色质分布也不均匀。同时,白细胞计数可能异常,有的会升高,有的则会降低,淋巴细胞的比例和形态也会发生改变。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血象图谱辨良恶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良性淋巴肿大的案例。
小李前段时间感冒了,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几天后他发现自己颈部有一个小肿块,摸起来有点疼。他赶紧去医院就诊,医生为他进行了血象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结合他的感冒症状,医生判断这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颈部淋巴结肿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抗感染治疗,小李的淋巴结肿大逐渐消退,身体也恢复了健康。
再来看一个恶性淋巴肿大的案例。
张大爷最近一段时间总是感觉乏力、发热,还莫名其妙地瘦了十几斤。他无意间摸到自己的颈部有一个硬块,而且活动度很差。张大爷赶紧到医院检查,血象结果显示,血液中出现了大量形态异常的淋巴细胞,白细胞计数也有所升高。进一步的淋巴结活检确诊为淋巴瘤。由于发现及时,张大爷接受了规范的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如果发现淋巴肿大,大家不要惊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向医生详细描述症状。除了血象检查,医生可能还会建议进行淋巴结超声、CT 等检查,必要时还会进行淋巴结活检。同时,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增强身体免疫力。
结论
淋巴肿大其实无需过度恐慌,它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我们借助科学的检验手段,像血象图谱分析这类专业方式,就能对肿大的良恶性作出初步判断。我们应以理性、科学的态度正视淋巴肿大,积极关注,从而切实守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