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在镇上拍片,县医院的专家10分钟就出结果了!”日前,在黔南州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周覃分院,刚刚拿到诊断报告的韦未感慨不已。
当天,韦未因不慎摔伤,本以为要折腾到县城检查,没想到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县级专家的诊断服务。更让她惊喜的是,卫生院的医生凭借这份报告,当场就为她完成了肩关节脱位并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手法复位术。免去了来回奔波的辛苦。
在周覃分院拍片,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专家10分钟出结果。三都自治县周覃镇村民韦未的就医体验,看似普通的诊疗流程,实则是全国上下深化医改攻坚进程中极具标志性的缩影。这场基层医疗变革,正在改写千万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远”的历史。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长期掣肘城乡均衡发展。三都自治县作为典型的西部县域,曾面临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基层诊疗能力不足的困境。数据显示,过去县域内患者外流率一度超过35%。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提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三都自治县以此为契机,开启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破冰之旅。
去年12月,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周覃分院新建大楼揭牌启用。周覃分院新大楼的启用,不仅是建筑面积6179.6平方米的物理空间升级,更是医疗资源整合的具体体现。吊桥、无创呼吸机等设备的引入,420余种药品的扩容,300余种常见病诊疗能力的提升,构建基层医疗的“硬支撑”。而“出去进修、请进来带教”的人才战略,则为医疗服务注入“软实力”。去年以来,该院累计选派28名医护人员赴三甲医院培训,邀请县级专家开展业务指导46场,实现了诊疗能力质的飞跃。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医疗资源配置机制的重构。每周固定的“专家赶场日”,让妇产科、口腔科等专科医生下沉基层;区域影像诊断平台的搭建,打破了信息壁垒;远程会诊系统的应用,构建“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的新型诊疗模式。
这种“技术跑代替群众跑”的创新实践,使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周覃分院门急诊量同比增长3.77%、入院量增长14.13%,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避免了奔波折腾的艰辛。
“新院区投入使用后,极大地改善了本地及周边乡镇群众的就医环境,同时医防融合也得以真正落实,更好地发挥了维护基层百姓健康的重要职能。”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周覃分院院长王亚军说。
健康是民生福祉的基石。
三都自治县的实践证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仅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优化,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当县级专家的诊断报告能在10分钟内抵达乡镇卫生院,当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精准治疗,这场医疗改革正在增加基层群众对健康的信心。
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周覃分院。
医生为患者做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