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6月2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黄平县 “1234”医改路径 助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 数字报刊系统 黄平县 “1234”医改路径 助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都自治县:十分钟诊断背后的医改突围战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平县 “1234”医改路径 助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黔东南州黄平县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促健康”为主线,探索实施“1234”医改路径,助力医疗服务上下贯通、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推动该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黄平县在省级健康县建设评审中以“优秀”等次通过。

构建一套体系   完善顶层设计

黄平县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为医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强化责任落实。

该县以“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为落脚点,创新调整1个医管委+2家牵头医院+2个县域次中心+N个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的“1+2+2+N”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模式,有效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相结合的县乡村三级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强化两个保障   夯实发展基础

强化制度保障。印发《黄平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黄平县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实施意见》《黄平县公立医院运行补偿机制》《黄平县加快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等配套文件,明确功能定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县医管委以建立健全医共体预算管理、内审管理、绩效考核等为出发点,制定《黄平县医疗卫生共同体章程(试行)》《黄平县县域内医共体转诊管理制度(试行)》等工作机制,为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指明方向。

强化协同保障。加强与财政、人社、编办、医保等部门联动,成立县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黄平县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每年科学合理确定薪酬总量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的薪酬水平。通过财政、税务、医保等多部门协同发力,构建覆盖参保缴费、待遇保障、基金监管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医保基金支付改革,全面推行医保基金电子化系统FES支付的业财一体化封闭式运行机制,有效防控风险,确保基金安全。2022年以来,黄平县累计通过FES银医系统成功拨付2.15万笔,向医保两定机构和参保人累计拨付医保基金4.56亿元,其中2024年以来通过FES银医系统成功拨付1.04万笔,拨付基金2.03亿元。

优化三个建设   均衡资源布局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三级医院标准实施县人民医院扩建项目,优化县域医共体示范性预防接种综合门诊建设、县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建设,打造医共体“三中心两平台一支付”信息化系统。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实施县人民医院旧州分院、谷陇分院建设项目,在旧州分院建立“智慧影像诊断分中心”“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分中心”,打造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健康管理体检中心、儿科病房,通过优化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截至目前,旧州分院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已通过省级验收;完成全县51个村卫生室房屋改造和设施更新,为基层添置2辆一体化健康体检车,打造3个安置点康复健康小屋,为村卫生室配置155套“健康背包”、200台办公“云”桌面、134套“云”视讯。

优化专科学科建设。打造区域急性胸痛、卒中协同救治体系,在县人民医院建设“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并指导新州、旧州、谷陇、重安4个中心卫生院建成“胸痛单元”“卒中单元(哨点)”。与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结对帮扶及专科发展联盟,打造区域性脑病中心特色学科标杆。同时,依托州级120急救中心,将县域内12家医疗机构纳入州级院前急救医疗指挥调度体系,14辆救护车接入州级院前急救信息系统。近年来,旧州、谷陇中心卫生院先后跻身“全国乡镇卫生院500强”。11个乡镇卫生院开展“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申报创建,其中4家达推荐标准并创建为“社区医院”,7家达基本标准,创建率100%。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黄平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实施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由医院自主向全国高校直接招聘或通过竞争性考试招录人员后报县委编办、人社部门备案,落实正式编制,2024年招录急需紧缺人才3人。推进实施医疗卫生人才“银龄计划”,2024年全县引进退休高级医疗卫生人才4人。同时,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对口帮扶人才交流,2024年东西部协作帮扶医院及省州结对帮扶医院共派驻9名专家到黄平开展帮扶指导,县级选派医务人员57人次到省内外三甲医院进修学习,安排县级医疗机构20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各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

推动四个结合  提升服务能力

推动医防结合。深入推进省级“一县一试点”医共体慢病健康管理改革,建立医共体健康管理“三个中心”,打造三级慢病管理体系。组建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持续推动“健康背包”服务,引进超声动态实时智能分析平台、中医四诊仪、中医脉诊仪等AI智能化机器辅助,创新“定点+流动”“临床+公卫”“体检+义诊+宣教”等举措,按群众就医需求开展“家庭式”“流动式”“暖心式”个性化医疗服务,为行动不便的群众上门送医、送药、送服务。2024年,全县开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2.7万余人次、四类慢性病患者随访12.6万余人次。

推动医养结合。推行“以医带养”,联合民政、残联等部门规划打造县级医养中心和康养中心,在县中医医院设置专门病床用于全失能代管人群入住休养,组建服务团队积极与县域内敬老院开展合作和义诊,打造“医疗救护+慢病管理+康复服务+健康宣教”一体化医养服务模式。通过“公建民营”方式与黄平县祥瑞福老年康养服务中心、黄平县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签订承包合同,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为敬老院的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开通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截至目前,旧州、谷陇、重安3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分别与镇内敬老院开展医养融合,实现毗邻建设。2023年,旧州镇冷水河社区获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县13家医疗机构达到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标准。

推动医育结合。积极探索医育融合服务模式,投资115万余元建设集婴幼儿照护与医疗保健为一体的黄平县妇幼保健院托育服务中心,设托位数100个。同时,通过医务人员定期到托育机构开展宣教和工作指导等方式,为全县在托机构提供育儿保健知识培训及安全指导,确保医育工作顺利开展。2024年,黄平县妇幼保健院获评黔东南州残疾儿童(孤独症)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全县设置18家托育服务机构,共提供970个托位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托位数达4.01个。

推动中西医结合。县中医医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建设针灸科康复、中医妇科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开展治未病科改造及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建设,门诊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诊疗人次占比从3%提高到12%。通过开展超声水刀辅助VSD负压吸引技术用于糖尿病足患者治疗,缩短患者住院天数,人均住院费用下降25%。同时,建设县级中医苗侗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每年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并指导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2024年,县中医医院入选全国“全院血糖管理活动建设单位”和“县域慢病管理中心建设单位”;11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全覆盖,其中旧州、重安2个中心卫生院建成省级示范中医馆,新州、谷陇2个中心卫生院建成省级优质中医馆。(黄平县卫生健康局  供稿)

20250627102219401.jpg

黄平县旧州镇中心卫生院智慧影像中心。

健康背包.jpg

群众家门口畅享“健康服务包”。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