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新手妈妈李女士被婴儿床里突然传来的尖锐哭声惊醒。只见宝宝小脸憋得通红,双腿蜷缩,双手握拳,怎么抱、怎么哄都停不下来。相信不少家长都经历过这样的崩溃时刻,而这很可能是婴儿肠绞痛在捣乱。作为儿科医生,我想告诉各位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别慌张,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就能有效缓解宝宝的不适。
认识婴儿肠绞痛
婴儿肠绞痛就像一场“突然袭击”,通常发生在出生2周至4个月的宝宝身上,每天傍晚或夜间发作较为频繁,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续超过3小时。它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功能性问题,目前医学界尚未完全明确其病因,但普遍认为与宝宝肠道发育不成熟、乳糖不耐受、吞咽空气过多等因素有关。
肠绞痛发作时,宝宝的症状十分典型:突然出现剧烈哭闹,哭声尖锐且难以安抚,同时会伴有蜷腿、握拳的动作,仿佛肚子里有什么东西在“捣乱”。有些宝宝还会出现腹部鼓胀、放屁增多的情况,这都是肠道内气体积聚引起的。虽然肠绞痛不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永久性伤害,但看着宝宝难受的样子,家长们往往心急如焚。
婴儿肠绞痛发作时的护理方法
(一)腹部按摩:温柔缓解肠道不适
先洗净双手,用温水泡一泡或相互搓揉,让双手变得温暖,同时将室内温度调节到24-26℃ 。让宝宝平躺在床上,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按摩时力度一定要轻柔,每次按摩5 - 10分钟,可重复多次。这种按摩方式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宝宝排出肠道内的气体,从而缓解疼痛。
(二)襁褓包裹:给宝宝“子宫般”的安全感
襁褓包裹可模仿子宫环境,给宝宝安全感、减少惊跳反射、缓解哭闹。准备柔软透气襁褓巾,让宝宝平躺,依次将两侧及下方巾角包裹身体,注意包裹勿过紧,需留空间让宝宝腿部自由活动,避免影响髋关节发育。
(三)改变姿势:不同抱姿缓解不适
1. 飞机抱:家长一只手托住宝宝的胸部和下巴,另一只手托住宝宝的臀部,让宝宝趴在手臂上,贴近身体。此时,宝宝的腹部会受到手臂的轻微压力,这种压力能起到类似按摩的效果,帮助排出肠道气体 。
2. 竖抱拍嗝:将宝宝竖直抱起,让宝宝的头部靠在肩膀上,一手托住宝宝的臀部,另一只手呈空心状,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从下往上,由轻到重。这样能帮助宝宝排出胃内的空气,减少胀气引起的不适。
(四)声音安抚:模拟熟悉的环境音
1. 白噪音:宝宝在子宫内时,每天都能听到妈妈体内的各种声音,如血液流动声、肠胃蠕动声等。播放白噪音能模拟这种熟悉的环境,让宝宝感到安心。
2. 哼唱或嘘声:家长也可以在宝宝耳边轻声哼唱摇篮曲,或者发出“嘘嘘”声,节奏尽量保持平稳。这种有规律的声音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起到安抚作用。
(五)饮食调整:从源头减少不适
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的饮食可能会影响宝宝的肠道。建议妈妈减少食用容易引起胀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卷心菜、奶制品等。从减少一种食物开始尝试,观察3 - 5天,看宝宝的症状是否有所改善。如果是奶粉喂养的宝宝,要考虑是否存在牛奶蛋白过敏或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预防婴儿肠绞痛的措施
(一)正确喂养方式:减少空气吞咽
1. 母乳喂养:妈妈要注意哺乳姿势,确保宝宝含住大部分乳晕,避免宝宝在吃奶时吸入过多空气。同时,控制喂奶速度,不要让宝宝吃得过快、过急。
2. 奶粉喂养:选择大小合适的奶嘴,确保奶嘴上的孔不会过大或过小。喂奶时将奶瓶倾斜,使奶嘴充满奶液,防止宝宝吸入空气。喂完奶后,要及时给宝宝拍嗝,将宝宝竖直抱起,轻拍背部10 - 15分钟,直至宝宝打出嗝。
(二)适当运动:促进肠道蠕动
在宝宝清醒、状态良好时,可以帮助宝宝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比如握住宝宝的双脚,轻轻地做蹬腿运动,一屈一伸为一组,每次做10 - 15组,每天进行2 - 3次 。也可以让宝宝练习翻身,增强腹部肌肉力量,促进肠道消化。
何时就医
虽然肠绞痛通常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自行缓解,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就医:肠绞痛症状持续不缓解,宝宝出现呕吐、发热、血便、体重不增等异常情况。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宝宝存在其他疾病,需要医生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
结语
婴儿肠绞痛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道“坎”,但只要家长掌握科学的护理和预防方法,就能帮助宝宝顺利度过。从腹部按摩、襁褓包裹,到正确喂养、适当运动,每一个方法都蕴含着对宝宝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