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6月2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高温作业?小心热衰竭偷袭 - 数字报刊系统 抗抑郁药能否开启快乐大门? 高温作业?小心热衰竭偷袭 解锁沟通协作新姿势让护理工作更高效 婴儿肠绞痛发作的护理方法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温作业?小心热衰竭偷袭

作者: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曾子娟


夏日午后,高温笼罩着城市工地。45 岁的建筑工人老周像往常一样砌砖,汗水浸透了工作服。他感觉头晕目眩、恶心想吐,却想着 “再坚持一会儿就下班”。半小时后,老周突然瘫倒在地,工友发现时,他浑身冷汗,体温升至 38.6℃。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医生诊断为热衰竭。这样的案例每年夏季都在重复上演,高温作业下,热衰竭正悄然威胁着无数户外工作者的生命健康。

 

认清热衰竭:高温下的健康警报

 

在高温环境下,热衰竭比普通中暑更加危险。当外界气温飙升,我们的身体会持续产生热量,正常情况下,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能将热量散发出去。但如果气温太高,或者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中,这些散热途径就像超负荷运转的机器,无法及时 “消化” 过多热量,导致散热机制失效,热量只能不断在体内堆积,最终引发热衰竭。

 

热衰竭发作时,身体会发出明确的 “求救信号”。发病初期,人会感到头晕、恶心,大量出汗,皮肤摸起来又湿又冷;随着病情加重,体温会超过 38℃,脉搏跳动明显加快,严重时甚至出现意识模糊。若忽视这些症状,没有及时干预,热衰竭很可能迅速升级为热射病。热射病会对身体器官造成严重损伤,引发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直接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发现热衰竭症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

 

科学防护:击退热衰竭的关键防线

 

衣物选择直接影响身体散热效率。浅色衣物反射阳光,减少热量吸收;宽松的棉质面料透气性好,能加速汗液蒸发。搭配宽檐帽遮挡头顶暴晒,再戴上墨镜保护眼睛,既能降低体感温度,又能减少阳光直射带来的不适,让身体在高温环境中保持 “透气清爽”。

 

补水看似简单,实则暗藏门道。等感到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正确做法是每 15 - 20 分钟就喝一小口,每次 150 - 200 毫升,每天保证 2 - 3 升的摄入量。单纯喝白水无法补充随汗液流失的电解质,就像给电器只充电不装电池,运转效率会大打折扣。准备些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及时补充钠、钾等 “小电池”,才能维持身体正常运转。

 

合理规划工作时间能大幅降低热衰竭风险。每天 11 点到 15 点,太阳 “火力全开”,尽量把重体力活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实在躲不开高温时段,也要给自己定个 “强制休息闹钟”:每工作 1 小时,就到树荫下、通风棚里歇 15 分钟,喝口水、吹吹风,帮身体及时 “退烧”,防止热量越积越多引发危险。

 

紧急应对:热衰竭的黄金救援法则

 

在高温环境下作业,当头晕、恶心等热衰竭症状突然来袭,每一秒都关乎健康安危,必须立即行动。首要任务是迅速撤离 “高温战场”,快速跑到树荫下、带空调的休息室等凉爽通风的地方。抵达安全区域后,第一时间解开领口、袖口的扣子,拉开外套拉链,让空气充分流通,就像给持续高温运转的机器及时打开散热口,帮助身体快速散发热量。

 

紧接着要进行物理降温,这是缓解身体过热的关键一步。用湿毛巾紧紧敷在额头、脖子两侧、腋窝等大动脉跳动处,这些部位血管密集,能加快热量散发;也可以用凉水轻轻擦拭身体,利用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通过这些方式,尽可能降低体温,减轻身体负担。

 

如果经过休息和降温处理,症状依旧没有缓解,或者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严重情况,别迟疑,立刻拨打 120 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不能放松,持续用湿毛巾为患者降温,不断重复擦拭动作,争分夺秒为患者争取更多救治时间,直到专业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接手,为生命健康筑牢防线。

 

日常准备:防患于未然的健康保障

 

预防热衰竭,家庭和企业都要主动 “出手”。作为家人,不妨在家备上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常用药,就像给健康存份 “应急款”,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

企业更要扛起保障责任。在作业区搭建休息棚,装上风扇、空调,给工人打造避暑 “小站”;足量供应饮用水、冰镇饮品,备好防暑药品。同时,严格执行强制休息制度,避免工人长时间暴晒,从环境和制度上双重守护大家的健康。

 

结语

 

回顾老周的遭遇,如果他和工友们掌握热衰竭的防护知识,在出现不适时及时休息、补水,悲剧或许就能避免。高温天里,每一位户外工作者都在为生活努力打拼,但健康才是奋斗的本钱。记住这些科学防护和应急处理方法,就能在高温作业时有效抵御热衰竭的威胁,平平安安工作,健健康康回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