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是呼吸科与重症医学科的“头号杀手”,患者常因肺部炎症导致肺泡塌陷、氧合能力骤降,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在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基础上,俯卧位通气作为一项“救命姿势”,正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手段。本文将从临床实践出发,用通俗语言解析这项技术的科学原理与操作要点。
重症肺炎为何如此凶险?
重症肺炎患者肺部常出现“双重打击”:一方面,炎症导致肺泡壁增厚、渗出液增多,大量肺泡塌陷形成“沉默肺区”;另一方面,机械通气时气道压力可能进一步损伤肺组织,形成恶性循环。患者常表现为:
氧合障碍: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即使吸入高浓度氧气仍无法改善;
呼吸窘迫:呼吸频率超过30次/分,辅助呼吸肌明显参与呼吸运动;
影像学改变:胸部CT显示双肺广泛渗出,呈“白肺”样改变。
这类患者若未及时干预,死亡率可高达40%以上。传统仰卧位机械通气虽能维持呼吸,但可能加重肺不均一性损伤,而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变体位,为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俯卧位通气如何“化险为夷”?
1. 重力驱动下的肺复张
当患者俯卧时,背部肺区从“仰卧位的受压区”转变为“俯卧位的优势区”。重力作用使:
塌陷肺泡重新开放:背部肺组织因无膈肌及心脏压迫,肺泡内压力降低,气体更易进入;
通气/血流比例优化:仰卧位时背部肺区血流多但通气少,俯卧位后血流重新分布至通气良好区域,提升氧合效率。
临床研究显示,俯卧位12小时后,患者氧合指数(PaO?/FiO?)可提升30%~50%,部分患者甚至无需再依赖纯氧吸入。
2.气道分泌物的“重力引流”
俯卧位时,气管分叉处由仰卧位的“水平位”变为“垂直位”,分泌物更易从肺底向大气道移动。配合震动排痰、体位引流等措施,可显著减少痰液潴留,降低继发感染风险。
3.呼吸力学改善
仰卧位时,膈肌因腹部脏器压迫而运动受限,呼吸效率降低。俯卧位后:
膈肌活动度增加:背部胸廓扩张更充分,膈肌移动距离可增加2~3厘米;
胸壁顺应性提升:背部肋骨运动空间增大,减少呼吸做功。
4.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预防
机械通气时,仰卧位易导致肺尖部过度膨胀、肺底部塌陷,形成“剪切伤”。俯卧位通过均匀分布压力,减少局部肺组织反复开闭造成的损伤,降低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率。
哪些患者适合俯卧位通气?
1.适应症
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氧合指数≤150 mmHg;
重症新冠肺炎:合并严重低氧血症,需高浓度氧疗或机械通气;
其他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如溺水、吸入性肺炎等。
2.禁忌症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休克、严重心律失常;
脊柱或骨盆骨折:体位改变可能加重损伤;
未固定的颅内高压:俯卧位可能增加颅内压;
腹部手术后早期:伤口裂开风险高;
孕妇:需评估胎儿情况及母体耐受性。
俯卧位通气如何安全实施?
操作流程(五步法)
1.评估准备:确认患者无禁忌症,移除床头卡压物,检查各类导管(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等)固定情况;
2.人员分工:至少需5名医护人员协作(1人负责气道,2人翻身,2人固定导管);
3.体位转换:将患者缓慢翻至俯卧位,头部偏向一侧,胸部及骨盆下方垫软枕,避免眼、面部受压;
4.监测调整: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每2小时评估皮肤完整性;
5.疗程管理:建议每日俯卧位12~16小时,可分次进行。
并发症预防
1.皮肤损伤:每2小时调整头部及肢体位置,使用减压敷料保护受压部位;
2.导管移位:翻身前确认导管深度,翻身时避免牵拉;
3.血流动力学波动:俯卧位后若血压下降>20%,需暂停操作并查找原因。
常见问题解答
1.趴着会不会不舒服?
初期可能不适应,但多数患者1~2天后可耐受。医护人员会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如插管患者)或调整姿势以提高舒适度。
2.俯卧位通气有风险吗?
可能的并发症:压疮、颜面部水肿、气管导管移位等,但通过规范操作可最大限度避免。
3.可以自己在家尝试吗?
轻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清醒俯卧位,但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意识模糊等,需立即就医
结语
重症肺炎来势凶猛,而俯卧位通气为患者打开了一扇新的 “生命之窗”。它凭借巧妙的体位改变,改善肺部通气和血流,帮助患者度过呼吸危机。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会有更多像俯卧位通气这样的 “神奇疗法” 出现,为重症肺炎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