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体检或者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时,常常会被安排做一项检查——心电图。看着那一张张有波动的线条图,是不是既好奇又觉得有点神秘呢?其实啊,心电图就像是心脏给我们的一份小报告,它能告诉我们心脏的很多秘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心电图解读的神秘面纱。
心电图基础认知
心电图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在身体特定部位放置电极,记录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产生的电活动变化,然后把这些变化用线条的形式画在纸上,就成了我们看到的心电图。心脏就像一个精密的“电工厂”,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会产生微弱的电流。这些电流在身体组织中传导,被心电图机的电极捕捉到,经过放大和处理,就形成了心电图上那些有规律的波形。
心电图上常见的波形和线段有 P 波、QRS 波群、T 波、PR 间期、QT 间期等。P 波反映了心房的除极过程,就像心房在“发电”;QRS 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是心室开始收缩的信号;T 波则是心室复极的体现,表示心室恢复到静息状态。而 PR 间期和 QT 间期则分别代表了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的时间,以及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正常心电图的特点
正常的 P 波形态圆钝,在Ⅰ、Ⅱ、aVF、V?、V?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QRS 波群时间一般不超过 0.12 秒;T 波方向大多与 QRS 波群主波方向一致。正常成年人的心率在 60-100 次/分钟。计算心率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数一下一个 RR 间期(相邻两个 R 波之间的距离)内有多少个大格(心电图上每个大格代表 0.2 秒),然后用 300 除以这个大格数,就能大致估算出心率了。比如,一个 RR 间期有 5 个大格,那么心率大约就是 300÷5 = 60 次/分钟。
常见异常心电图解读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就像心脏“跳舞”乱了节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时,心脏这个“小马达”转速突然加快,心率超过 100 次/分钟,P 波形态正常,多在运动、发热、焦虑时出现。而窦性心动过缓恰似“小马达”转得慢了,心率低于 60 次/分钟,常见于运动员心脏、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情况。窦性心律不齐则像“小马达”偶尔调皮,P P 间期长短不一,但 P 波形态正常,一般没明显症状,多见于青少年。
早搏:早搏是心脏提前跳动。房性早搏时,提前出现的 P' 波与窦性 P 波不同,P'-R 间期大于 0.12 秒,QRS 波群大多正常,好似心脏提前“打了个嗝”。室性早搏时,提前出现的 QRS 波群宽大畸形,时限超 0.12 秒,前面没有相关 P 波,就像心脏突然“乱跳”一下。偶尔早搏一般不用特殊治疗,频繁发作可能影响心脏功能。
房颤和室颤:房颤时,心脏的“电路”出故障,P 波消失,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同、间隔不匀的 f 波,频率350~600次/分,心室率不规则且快,会增加血栓形成和脑卒中风险。室颤更危险,心电图上 QRS波、T 波群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达200~500次/分钟,是临终前的表现,必须马上抢救。
心肌缺血与梗死
心肌缺血:心脏就像“发动机”,心肌缺血就像“油路”不通畅。此时心电图上 ST 段可能压低,像原本平直的线向下凹陷;T 波也可能低平、双向或倒置。这提示心脏供血有问题,需进一步检查治疗。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ST 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与直立的 T 波融合成单向曲线,还会出现病理性 Q 波。不同部位心肌梗死,受累导联不同,前壁心肌梗死主要影响V1-V6导联,下壁心肌梗死常见于Ⅱ、Ⅲ、aVF导联。及时识别这些表现,对患者的抢救和治疗至关重要。
心电图解读的注意事项
心电图只是心脏检查的一种手段,解读时一定要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比如,一个患者心电图显示有早搏,但如果他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可能就不需要特殊处理;而另一个患者虽然早搏数量不多,但伴有心慌、胸闷等症状,就需要进一步评估和治疗了。而且,心脏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一次心电图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心脏疾病,可能需要进行多次心电图检查或动态心电图监测。另外,每个人的心脏结构和电活动都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心电图的正常范围也不是绝对的,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结论
心脏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健康关系到我们的生命质量。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心脏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检查。如果发现心电图有异常,要及时咨询医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我们一起期待医学科技的进步,守护好我们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