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肿瘤,肝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慢性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感染、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等均为高危因素。尽管肝癌的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早期诊断仍是提高生存率的核心。数据显示,早期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70%,而晚期患者仅12%。因此,识别肝癌早期症状,对高危人群进行主动筛查,是降低肝癌死亡率的关键。
一、肝癌早期症状的“蛛丝马迹”
肝癌早期症状常表现为非特异性体征,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或疲劳综合征。
1.消化系统异常
食欲减退与体重下降:肝癌患者常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食欲减退,伴随体重下降(1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这一现象可能与肿瘤分泌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食欲、干扰营养代谢有关。
恶心、呕吐与腹胀:肿瘤压迫或侵犯胃肠道,导致胆汁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表现为餐后饱胀感、厌油、恶心,甚至呕吐。腹胀需与腹水或肠梗阻鉴别,可通过腹部超声或CT检查明确。
2.肝区疼痛
定位与性质:右上腹或中上腹持续性隐痛、钝痛或胀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与胃痛不同,肝癌疼痛位置固定,与进食无明显关联,且夜间加重。
机制:肿瘤生长导致肝包膜张力增加,或侵犯膈肌、胸膜引发牵涉痛。
3.黄疸与皮肤变化
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呈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这是由于肿瘤压迫或侵犯胆管,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血中胆红素升高。
肝掌与蜘蛛痣:手掌大小鱼际肌发红(肝掌),颈部、胸部出现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这些表现与肝功能减退、雌激素灭活障碍有关。
4.全身性症状
发热:低热(37.5-38.5℃),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与肿瘤坏死组织释放致热原有关。
出血倾向: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提示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乏力与消瘦:肿瘤代谢消耗增加,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全身乏力、肌肉萎缩。
5.其他症状
腹水:大量腹水可引起腹胀、呼吸困难,需通过腹部超声或CT确诊。
肝脾肿大:肿瘤浸润或门静脉高压导致肝脾增大,体检时可能触及。
二、肝癌高危人群的“重点关注”
以下人群需对肝癌风险保持高度警惕:病毒性肝炎患者,尤其是慢性HBV(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若病毒载量高且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病毒持续复制会引发肝脏炎症、纤维化,最终增加肝癌风险。
肝硬化患者,包括因血吸虫病、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等导致者,其肝癌年发病率可达2%-8%;有肝癌家族史者,一级亲属中有肝癌病史者,其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2-3倍;四是长期酗酒、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如霉变谷物、坚果)者。
三、早期发现与治疗的“黄金法则”
1.及时就医
出现上述症状时,尤其是有高危因素者,应立即就医进行全面检查。
鉴别诊断:肝区疼痛需与胃痛、胆囊炎、肋间神经痛等鉴别;黄疸需与溶血性贫血、胆道梗阻等鉴别。
2. 早期筛查技术
血清学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是传统筛查指标,但特异性有限。联合检测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可提高早期诊断率至78%。
影像学检查:
肝脏超声:无创、经济,可发现直径>1cm的结节。
增强CT/MRI:对小肝癌(直径<2cm)的检出率更高,可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及与血管的关系。
3.早期治疗手段
外科手术:肝切除术、肝脏移植是根治性治疗手段,适用于早期肝癌患者。
局部消融: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等适用于小肝癌(直径≤3cm)。
系统治疗: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单抗)为晚期患者提供新选择。
四、预防肝癌的“生活指南”
1.接种疫苗,乙肝疫苗是抵御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坚固盾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乙肝携带者家属等应积极接种。
2.戒酒并保持健康饮食,酒精对肝脏的损害不可逆,长期酗酒者务必尽早戒酒,同时要远离霉变食物,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摄入风险。
3.进行抗病毒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开展规范化抗病毒治疗,以此控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纤维化发展。
4.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做一次AFP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增强MRI检查。
综上所述肝癌早期症状隐匿,但通过关注身体“风吹草动”、主动筛查高危人群,可显著提高早期发现率。公众需增强健康意识,高危人群需定期随访,医疗机构需推广早筛技术。唯有如此,才能让肝癌从“绝症”转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为患者赢得生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