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高血脂常常被忽视,因为它不像高血压那样让人头晕,也不像高血糖那样让人口渴。它悄无声息地潜伏在血液里,日积月累地侵蚀血管,最终可能引发心肌梗死、脑梗甚至猝死。据统计,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的比例高达40%以上,但很多人直到体检报告上出现“↑”箭头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高血脂是什么?
血脂是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它们本身并非“坏东西”,而是人体必需的成分,比如胆固醇用于合成细胞膜、激素,甘油三酯则是重要的能量来源。
但问题在于,当这些脂肪过多时,就会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窄、变硬,最终导致血流不畅,甚至完全堵塞。
临床上,高血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
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TG过高)
混合性高脂血症(两者均高)
其中,“坏胆固醇”(LDL-C)是最危险的,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推手。
高血脂的五大危害,个个致命
冠心病:心脏的“油污堵塞”
当LDL-C过高时,它会渗入血管内皮,形成脂质斑块。这些斑块逐渐增大,使冠状动脉变窄,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绞痛。如果斑块突然破裂,形成血栓,就会完全堵塞血管,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率极高。
脑卒中:大脑的“定时炸弹”
高血脂不仅伤害心脏,还会祸及脑血管。颈动脉或脑动脉的斑块脱落,可能堵塞脑部血管,导致缺血性脑卒中(脑梗);而长期高血压+高血脂还可能引发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
关键点:许多“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往往忽视高血脂的警告信号,最终酿成大祸。
外周动脉疾病:腿脚“生锈”了
高血脂会导致下肢动脉硬化,走路时腿部肌肉缺血,出现间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就腿疼,休息后缓解)。严重时,甚至可能因血管完全闭塞而引发坏疽,最终面临截肢风险。
脂肪肝→肝硬化:肝脏的“沉默灾难”
甘油三酯过高时,肝脏会堆积大量脂肪,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若不干预,可能进展为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胰腺炎:甘油三酯的“急性杀手”
当甘油三酯>5.6mmol/L时,急性胰腺炎风险大幅增加。这种病起病急、疼痛剧烈,重症者可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20%!
哪些人容易得高血脂?
高血脂并非胖子的“专利”,以下人群尤其要警惕: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早发冠心病或高血脂者。
饮食不当:长期高油(油炸食品、肥肉)、高糖(奶茶、甜点)、高精制碳水(白米饭、面条)。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代谢变慢。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者。
不良习惯:吸烟、酗酒、熬夜。
特别注意:瘦人也可能高血脂!有些人虽然体型瘦,但内脏脂肪高(“隐形肥胖”),血脂照样超标。
如何科学降血脂?
饮食:吃对食物比吃药还重要-“四少四多原则 ”
少饱和脂肪:红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
少反式脂肪:糕点、奶茶、植脂末。
少精制糖:甜饮料、糖果、白米饭(过量)。
多膳食纤维:燕麦、豆类、蔬菜。
多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坚果、橄榄油。
多植物固醇:玉米、大豆、全谷物。
烹饪方式:多用蒸、煮、炖,少用煎、炸、烤。
运动: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
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能提升“好胆固醇”(HDL-C),建议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
戒烟限酒
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过量酒精则升高甘油三酯。
药物干预:该吃药时别犹豫
如果生活方式调整3—6个月后血脂仍不达标,或已有冠心病、糖尿病等高风险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如:
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
贝特类(如非诺贝特):降低甘油三酯。
误区纠正:1.“他汀伤肝”的说法被夸大,多数人定期监测肝功能即可,不可擅自停药! 2.降脂治疗的目标不是化验检查结果没有箭头就可以,不同风险人群血脂管理的核心策略不同,LDL-C目标值不同,极高风险人群(如反复心肌梗死、卒中患者):LDL-C需≤1.4 mmol/L,高风险人群(如冠心病、糖尿病患者)≤1.8mmol/L,中低风险人群:LDL-C≤2.6 mmol/L,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不可擅自停药!
结语
高血脂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初期没有症状,但危害巨大。不要等到血管堵了90%才后悔莫及!定期体检是发现高血脂的唯一可靠方式!建议:20岁以上健康人每5年测一次血脂,40岁以上、肥胖、有家族史者每年检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复查。高血脂是可防可控的!通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多数人能将血脂拉回“安全线”。若已确诊,请坚持治疗并定期监测——你的血管健康,值得用心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