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0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相关知识 - 数字报刊系统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相关知识 产后恢复,这些小事得注意 别让“高血脂”偷走健康! 肛门瘙痒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相关知识

作者:河池市人民医院 韦秀娇

作为一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我经常遇到患者捂着耳朵抱怨:“医生,我的耳朵又流脓了,反反复复好不了!”这种困扰很多人的疾病,就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耳朵里的“顽固分子”——它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总是不肯走?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耳朵的排水系统失灵了

要理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我们得先看看耳朵的构造。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而中耳是一个充满空气的小房间,通过一根细长的管道——咽鼓管——与鼻咽部相连。咽鼓管就像中耳的“排水管”,负责调节中耳压力、排出分泌物。

正常情况下,咽鼓管会定期开放,让中耳通风换气。但如果它“罢工”了(比如因为感冒、鼻炎、腺样体肥大等),中耳就会变成一间“闷热潮湿的地下室”,细菌和病毒趁机繁殖,引发炎症。炎症产生的脓液排不出去,就会积压在中耳,甚至冲破鼓膜流出来——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耳流脓。

急性变慢性:耳朵的炎症持久战

很多人都有过急性中耳炎的经历,比如感冒后耳朵疼、听力下降,甚至流脓。如果及时治疗,炎症通常能痊愈。但若反复感染、治疗不彻底,或者本身抵抗力较弱(如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急性中耳炎就可能演变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特点是:

耳流脓反复发作(脓液可能黏稠或带血)

听力逐渐下降(像隔了一层棉花听声音)

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相当于耳朵的“破窗户”,细菌随时能溜进去)

更麻烦的是,长期炎症可能“啃噬”中耳的骨头,甚至侵犯面神经或颅内,导致眩晕、面瘫、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千万别把它当成简单的“耳朵流水”

谁是幕后黑手?——炎症的帮凶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作案团伙”通常包括:

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喜欢潮湿环境,耐药性强)。

真菌:长期滥用抗生素滴耳液可能引发真菌感染(耳朵里长“霉”了)。

结构破坏:鼓膜穿孔、听小骨腐蚀让炎症更难痊愈。

不良习惯:游泳进水、用棉签掏耳朵、擤鼻涕太猛,都可能把细菌送进中耳。

免疫功能异常: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就会减弱,容易发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比如,营养不良、慢性贫血、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以及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患急性中耳炎时较易演变为慢性。

如何揪出这个顽固分子?

如果你有长期耳流脓、听力下降的情况,医生可能会做以下检查:

耳内镜检查:看看鼓膜是否穿孔,脓液从哪里来。

听力测试:评估听力损失程度。

CT或MRI:检查中耳骨头是否被破坏,是否波及颅内。

对付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精准打击+修复工程

药物治疗:先清理,再杀菌

彻底清理脓液:医生会用吸引器或消毒棉签清理耳道,让药物能真正起作用。

抗生素滴耳液:针对细菌感染(但别自己乱用,有些药会损伤内耳)。

口服抗生素:用于严重感染或伴随发热的情况。

注意:如果流脓突然增多并伴随剧烈头痛、发热,可能是颅内感染,必须立即就医!

手术治疗:修补“破窗户”,重建“传声系统”

如果药物控制不佳,或者出现并发症(如胆脂瘤、听骨破坏),就需要手术了:

鼓膜修补术(鼓室成形术):用自体筋膜或人工材料修补鼓膜穿孔。

听骨链重建:如果听小骨被破坏,可用人工听骨恢复听力。

乳突根治术:清理被炎症侵蚀的乳突气房,防止感染扩散。

很多人担心手术会损伤听力,但其实现代耳显微技术非常精准,多数患者术后听力反而会改善。

预防:别给炎症卷土重来的机会

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时戴耳塞,洗澡后可用吹风机(低温档)吹干外耳道。

正确擤鼻涕: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另一侧,避免把鼻涕“挤”进中耳。

别乱掏耳朵:棉签可能把耳屎推得更深,甚至戳伤鼓膜。

控制鼻咽部疾病: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减少咽鼓管堵塞。

总结:耳朵的持久战,科学应对是关键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是小问题,但也不必过度恐慌。只要做到早诊断、规范治疗、定期复查,大多数患者都能控制病情,甚至通过手术重获好听力。如果你的耳朵总是“闹脾气”别拖着,尽早找耳科医生看看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