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3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神经母细胞瘤的相关知识 - 数字报刊系统 注射护理需医患协同 神经母细胞瘤的相关知识 中药足浴法:驱散慢性疲劳综合征阴霾 偏瘫后肢体恢复的方法与对策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神经母细胞瘤的相关知识

作者: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杨栋


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起源于胚胎期未分化的交感神经细胞。这些细胞本应发育成肾上腺髓质或脊柱旁的神经节,但因基因突变或发育异常,失控增殖形成肿瘤。其发病年龄集中在5岁前,近半数患儿在2岁内确诊,且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

肿瘤的“藏身之处”:约40%原发于肾上腺,25%位于腹部交感神经链,15%在胸腔,甚至可出现在颈部或盆腔。它的“破坏力”惊人——早期即可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常见转移部位包括骨髓、骨骼、肝脏和皮肤。部分患儿因眼眶转移出现“熊猫眼”(眶周青紫)或骨痛就诊时,病情已进入晚期。

“小怪兽”的信号:家长如何早发现?

神经母细胞瘤的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普通疾病,需警惕以下“蛛丝马迹”:

腹部包块:65%的患儿因腹部膨隆或触及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质地坚硬,可能随呼吸或体位变化而移动。

压迫症状:肿瘤压迫胃肠道时,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下降、便秘或呕吐;压迫肾脏时,可引起腰痛或血尿。

全身症状: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体重下降或肢体疼痛,可能是肿瘤释放的细胞因子或骨转移的表现。

特殊体征:如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提示颈部或高位胸椎旁肿瘤;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眼球不自主颤动、肢体抽搐)则与副肿瘤综合征相关。

案例警示:一名2岁男童因“反复腹痛1个月”就诊,腹部CT发现肾上腺区巨大肿块,已侵犯肝脏。家长误以为孩子“吃坏肚子”,险些延误治疗。

如何揪出这只“小怪兽”?

面对这只狡猾的“小怪兽”,医生需要“火眼金睛”和“精密武器”的双重加持。

影像学检查:定位“巢穴”
超声、CTMRI是“侦察兵”,能快速锁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范围。例如,腹部超声常作为首选检查,而MRI则更适合观察大脑和脊髓是否受累。

病理检查:确诊“真身”
通过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获取肿瘤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是确诊的“金标准”。若病理诊断困难,还可检测染色体异常(如1p缺失、N-MYC扩增)来辅助判断。

实验室检查:寻找“蛛丝马迹”
血液和尿液中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如HVAVMA)升高,是神经母细胞瘤的“特殊印记”。若检测结果异常,需高度警惕。

抗击“小怪兽”:治疗策略如何选择?

治疗需根据肿瘤分期、年龄、基因特征“量身定制”,就像为孩子定制一套“铠甲”。

1.手术:直捣黄龙
对于局限期肿瘤,手术切除是“第一枪”。但若肿瘤包裹大血管或侵犯脊髓,需先化疗“瘦身”再手术。例如,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曾为一名2岁患儿切除重达1.2公斤的腹膜后肿瘤,术后配合化疗,孩子已无瘤生存5年。

2.化疗:精准打击
常用药物包括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等,通过静脉或口服给药,杀死快速分裂的癌细胞。副作用如脱发、呕吐,但可通过止吐药、营养支持缓解。高危患儿需接受高强度化疗,甚至自体干细胞移植。

3.放疗:定点清除
用于术后残留病灶或无法手术的肿瘤,如脊柱旁肿瘤压迫脊髓时,精准放疗可缓解疼痛、防止瘫痪。但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4.免疫/靶向治疗:科技赋能

GD2单抗:像“导弹”一样精准攻击肿瘤细胞表面的GD2抗原,美国临床试验显示可提高高危患儿2年生存率20%

ALK抑制剂:针对ALK基因突变的患儿,口服药物即可抑制肿瘤生长,副作用远小于化疗。

预防“小怪兽”:未雨绸缪更关键

虽然神经母细胞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家长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

1.远离污染:避免接触苯、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装修时选择环保材料,保持室内通风。

2.健康生活: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增强免疫力。

3.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史的儿童,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腹部超声和血液检查。

4.关注症状:若发现孩子腹部肿块、持续骨痛、眼球突出等异常,及时就医。

结语

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是一场需要智慧、勇气与耐心的持久战。随着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肿瘤异质性的理解不断深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策略为患儿带来更多生机。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让我们携手并肩,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