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3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注射护理需医患协同 - 数字报刊系统 注射护理需医患协同 神经母细胞瘤的相关知识 中药足浴法:驱散慢性疲劳综合征阴霾 偏瘫后肢体恢复的方法与对策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注射护理需医患协同

作者:惠州市惠城区水口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邹素媚

 

注射作为最常见的医疗操作之一,其效果不仅取决于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更需要患者的主动参与。很多人都会认为打针吃药只是医务人员的事,但事实上这种误解是会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最终成效的。现实情况是,从注射部位的选择到注射后的护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医患之间的高度配合。而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剖析其中的关联与要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配合。

注射护理的基本流程与配合点

1.  注射前的关键环节

在注射前,往往需要患者提供真实完整的健康信息。隐瞒药物过敏史、近期用药情况或是特殊身体状态,都会导致护理方案出现偏差。在临床上,有不少的药物不良反应均可以通过患者的主动说明来预防。此外,手臂注射时是否需要握拳,臀部注射时的体位配合,这些细节也会直接影响到进针的准确度。虽然护士会现场指导,但完全依赖提醒的话也很难以及时调整到位,所以更多的还是需要患者自身有所准备和配合心理。

2.  注射过程中的默契合作

针头刺入皮肤后的保持是至关重要的,突然的肢体收缩或抖动均可能导致针头移位或断裂,这种情况在儿童和紧张患者中时有发生。患者呼吸节奏的协调往往会被忽略,特别是进行静脉穿刺时,深呼吸很容易就会造成血管位置变化。在肌肉注射中,若未按要求放松臀部肌群,药物吸收也将受到直接影响。

3.  注射后的协同护理

在注射之后,按压止血的力度和时间也都需要严格执行。在此过程中,提前松手就可能引发皮下淤血,而过度按压又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很多患者都会错误地揉搓注射部位,这就可能导致硬结的形成。而药物吸收阶段对活动的限定尤其关键,某些疫苗类的注射就要求患者在24小时内要避免剧烈运动,但能完全遵守的却很少。

患者配合的具体维度

1.  体位管理

不同的注射方式对患者的体位有着明确要求,皮下注射一般需要皮肤舒展,静脉注射则依赖于血管充盈状态。患者随意改变医嘱建议的姿势,就可能导致药液渗漏或吸收异常。比如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时,如果未按要求捏起皮肤皱褶,便可能将药液误注入肌肉层影响降糖效果。

2.  信息反馈

注射过程中的异常感受还需要及时沟通,包括局部灼热感、头晕目眩或心悸等反应。这些症状均可能提示药物过敏或穿刺失误,但部分患者却常因紧张或误解而选择沉默,从而延误处理时机。那些及时反馈异常感受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往往都能得到有效降低。

常见的配合误区与改进建议

1.  体位管理的偏差

部分患者认为只要保持静止就能满足配合要求,却忽视了特定体位的医学价值。肌肉注射时平躺与侧卧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臀大肌的定位准确性,但超过四成患者却会自行选择舒适姿势。对此,护理人员就要多加强调体位调整的科学依据,在操作前用触诊方式帮助患者感知正确肌群位置,比如指导患者单腿负重时感受臀部肌肉收缩状态,通过身体感知建立配合自觉性。

2.  按压止血的操作误区

近六成的患者会选择将棉签按压简化为覆盖伤口,从而忽视了垂直加压与持续施力的必要性。皮下注射后仅轻轻接触皮肤表面,就可能导致药液反流或毛细血管持续渗血。对此,护理人员就可以引入压力感应训练,使用透明训练模型来展示不同压力下的止血效果,并教会患者用食指指腹均匀施力。

3.  时间管理的随意性

自行缩短注射间隔或延长观察时间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也与患者的日常用药习惯形成认知冲突有关。而这就需要切实强化患者的时间窗概念,比如用手机定时功能替代主观判断,对于需要每日固定时间注射的患者,建议将治疗时间与生活事件绑定,如设定早餐后刷牙完毕立即注射的生物钟联结模式,利用行为惯性来提升执行的准确度。

综上,优质的注射护理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技术展示,而是医患协同创造的医疗价值。从血管条件到药物吸收,从风险防控到疗效巩固,每个环节都在考验着双方的配合智慧。注射护理,这不只是将药液送入体内的物理过程,更是医患之间建立信任、达成共识的治疗协作。唯有双方都成为治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才能将现代医学的真实价值转化为患者的实际受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