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流鼻血了!”周末写作业时,8岁的小明突然捂着鼻子大喊,鼻血顺着指缝滴在作业本上;办公室里,李阿姨开了一上午空调,起身接水时突然感觉鼻腔一热,血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这些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鼻出血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状况,每年因天气干燥、用力擤鼻涕等原因引发的鼻出血案例数不胜数。遇到时别慌,掌握科学的三步止血法,就能轻松应对,快来一起学习吧!
这些止血“土方法”,越用越危险!
在教大家正确止血方法前,必须先认清常见的错误操作。很多代代相传的“止血妙招”,不仅起不到作用,还可能带来更大风险。
1.仰头止血:危险的“假止血”
“赶紧把头仰起来!”这是很多人面对鼻出血的第一反应。但是,血液顺着鼻腔倒流进咽喉,看似鼻血不流了,实则可能呛入气管引发剧烈咳嗽,甚至导致窒息。去年冬天,6岁的童童流鼻血后仰头止血,结果血液呛入气管,小脸憋得通红,紧急送医才转危为安。尤其是儿童和老人,他们的吞咽和呼吸功能较弱,更要避免这种危险做法。
2.纸巾填塞:小心“雪上加霜”
随手扯张纸巾塞进鼻孔也是常见误区。普通纸巾表面粗糙,反复摩擦容易损伤已经破裂的血管和脆弱的鼻腔黏膜。更糟糕的是,纸巾纤维可能残留在鼻腔内,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有位王女士鼻出血后用纸巾填塞,结果鼻腔感染,不得不使用抗生素治疗。所以,纸巾止血看似方便,实则隐患重重。
3.冷水拍额头:治标不治本
有人觉得用冷水拍打额头,清凉的感觉能让鼻血止住。实际上,这只是暂时转移了注意力,血管并未真正收缩。就像给发烫的铁锅泼冷水,表面温度降了,但核心问题没解决。等血管恢复温度,出血很可能再次发生。
科学止血三步走,简单有效好操作
别担心!只要按照这三个步骤操作,大部分鼻出血都能轻松搞定。
第一步:调整姿势,避免血液倒流
发现出血的瞬间,立刻调整姿势是关键。正确姿势是:身体微微前倾45°,稳稳坐在椅子上。前倾的角度能让血液自然流出,避免倒流进咽喉;坐立比站立更安全,防止因突然起身导致头晕,也比平躺更利于血液排出。如果身边没有椅子,靠墙半蹲也可以,但一定要保持身体前倾。
第二步:精准按压,持续施压
找准按压位置和力度,是止血的核心步骤。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软骨处(也就是鼻尖两侧柔软的部位),注意要捏紧鼻翼,而不是只捏到鼻尖皮肤。保持中等力度按压,力度以能感觉到轻微压迫感,但不至于疼痛难忍为宜。持续按压5-10分钟,这期间千万不要松手查看是否止血,因为一旦松开,血管还没完全闭合,血液就会再次涌出。
第三步:冷敷辅助,加速止血
在按压的同时,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前额、鼻根部,帮助血管收缩。如果没有冰袋,用湿毛巾包裹冰块,或者直接用冷藏过的牛奶盒、饮料瓶代替。冷敷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即可,期间可以观察出血量是否减少。
出现这些情况,立即去医院!
虽然大部分鼻出血能通过三步止血法解决,但出现以下情况,必须马上就医:
1.出血时间过长:按压10 15分钟后,血液仍然没有停止的迹象。比如连续按压15分钟,纸巾上还是鲜血淋漓,就不能再拖延。
2.伴随其他症状:鼻出血同时出现头晕、心慌、呼吸困难、频繁呕吐等症状。例如鼻出血时突然眼前发黑、心跳加快,可能是身体其他部位出现问题。
3.特殊人群:儿童反复出现鼻出血,可能与鼻腔结构异常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老年人本身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鼻出血可能是血压波动或血管破裂导致的,都需要医生进一步检查。
防患于未然,这些小妙招要牢记
与其等出血了再手忙脚乱,不如提前做好预防:
1.鼻腔保湿:天气干燥时,每天早晚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清洗鼻腔,就像给鼻腔做“保湿面膜”。睡前还可以在鼻腔涂抹少量凡士林,防止黏膜干裂出血。
2.改掉不良习惯:尽量避免抠鼻子、用力擤鼻涕。打喷嚏时不要强行捂住口鼻,可以轻轻张口,减少鼻腔压力。很多鼻出血都是因为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导致的。
3.调节环境湿度:家里可以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尤其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或开空调时,合适的湿度能让鼻腔保持舒适,有效减少出血几率。
总之,鼻出血虽然常见,但只要掌握正确的处理和预防方法,就能轻松应对。下次遇到出血情况,别再手忙脚乱,按照“调整姿势、精准按压、冷敷辅助”三步走,轻松化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