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里,连续不断的咳嗽声打破宁静;日常中,喉咙痒意反复纠缠,止咳药吃了一轮又一轮,咳嗽却依旧如影随形。这些恼人的反复咳嗽,可能暗藏玄机。当普通处理无法缓解症状时,或许是5种常见呼吸道疾病在作祟。
隐匿的气道“伪装者”:咳嗽变异性哮喘
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本就敏感的气道平滑肌像被无形的手攥紧,出现痉挛收缩,导致咳嗽在凌晨时分频繁发作。当接触冷空气或运动后,气道内渗透压改变,进一步激活TRPV1受体,如同触发了咳嗽的“开关”,引发剧烈干咳。与典型哮喘不同,这类患者虽没有明显喘息症状,但气道同样存在炎症,基底膜虽增厚不明显,杯状细胞却异常化生,黏液大量分泌,持续刺激咳嗽感受器。诊断时,支气管激发试验可检测气道高反应性,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则能观察炎症细胞变化。治疗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支气管扩张剂舒张气道,双管齐下缓解咳嗽症状。
呼吸道的“顽固水垢”:慢性支气管炎
长期暴露在香烟烟雾、污染空气环境中,气管与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逐渐遭受“侵蚀”。香烟中的焦油等有害物质,会破坏气道上皮细胞纤毛结构,原本每分钟能将黏液运输5-10毫米的纤毛,功能受损后运输速度大幅下降,使得黏液难以排出,在气道内积聚。这些积聚的黏液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细菌大量繁殖形成痰液,引发长期、反复的咳嗽咳痰。慢性支气管炎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每年持续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且连续2年发病。冬季寒冷季节,病情往往会加重。胸部X光片下,可观察到肺纹理增粗,这正是气道炎症的影像学表现。治疗上,戒烟是首要任务,同时要控制感染,使用药物促进痰液排出。此外,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有助于改善肺通气功能。
过敏引发的气道“过激反应”: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鼻腔与咽喉产生的异常分泌物,顺着咽喉滴流至气管,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这便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疾病是主要诱因,当过敏原入侵,鼻黏膜杯状细胞会大量增生,分泌更多黏液。患者除了咳嗽,还常伴有鼻塞、流涕、咽痒等症状,能明显感觉到有东西从喉咙后部往下滑,即鼻后滴流感。通过鼻内镜检查,可以直观看到鼻腔内的病变情况;鼻窦CT则能清晰呈现鼻窦的结构和炎症状态。明确病因后,针对性使用抗组胺药阻断过敏反应,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鼻黏膜炎症,减充血剂缓解鼻塞,减少分泌物产生,从而有效缓解咳嗽。
微小气道的“无声炎症”: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气道内嗜酸粒细胞异常浸润,释放炎症介质,刺激气道神经末梢,导致慢性咳嗽。患者通常没有气流受限,肺功能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但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这种疾病容易被忽视,却在慢性咳嗽病因中占比不小。吸入糖皮质激素是主要治疗方法,能有效抑制嗜酸粒细胞炎症,改善气道高反应性,一般经过8周左右规范治疗,咳嗽症状可明显缓解。
气道内的“潜伏病菌”: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没有细胞壁结构,却能凭借特殊的黏附蛋白,像吸盘一样牢牢附着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在持续的黏附过程中,支原体释放毒素并激活免疫系统,大量炎症因子如IL-1β、TNF-α随之释放,导致气道黏膜充血肿胀、细胞坏死脱落,刺激咳嗽感受器引发剧烈干咳。这种咳嗽往往呈刺激性,部分患者会伴有少量白痰,病程可能长达数周甚至数月。发病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极为相似,仅表现为轻微咽痛、低热,极易误诊。不过通过支原体抗体检测,可追踪体内免疫反应痕迹;胸部CT则能捕捉到肺间质的磨玻璃样改变。一旦确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阻断支原体繁殖,规范足疗程用药,能逐步减轻炎症,缓解咳嗽症状。
咳嗽不是简单的“小毛病”,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若反复咳嗽持续不愈,千万不要轻视,也别盲目自我诊断用药。及时就医,借助专业检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才能摆脱咳嗽困扰,守护呼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