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辐射”,很多人会联想到核电站、X光片、手机辐射,甚至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辐射”影响健康。事实上,辐射无处不在,阳光、空气、土壤,甚至我们吃的香蕉里都含有微量的天然辐射。辐射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科学认识它,合理防护。
辐射,到底是个啥
咱们先来搞清楚,辐射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辐射就像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方式,它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能量较高,像我们放射科介入室使用的X射线、γ射线等就属于这一类,它们有足够的能力把原子或分子电离,也就是让原子或分子失去电子。而非电离辐射能量相对较低,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手机、微波炉、电脑等发出的辐射就属于非电离辐射,一般不会对人体细胞造成直接损伤。
很多人一听到“辐射”就吓得不行,其实大可不必。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辐射无处不在,比如来自宇宙的射线、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等,这些都属于天然本底辐射。据统计,一个人每年受到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大约是2.4毫西弗(mSv),这相当于做一次胸部X光检查所受辐射剂量的好几倍呢。所以呀,辐射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
科学防护,让辐射“绕道走”
既然辐射无法完全避免,那我们就要学会科学防护。在放射科介入室,医护人员有着一套严格的防护措施,这些措施同样也适用于需要进行有辐射检查的患者。
患者防护
遵循医嘱: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有辐射的检查。如果医生认为检查是必要的,那就不要因为害怕辐射而拒绝。因为相对于可能延误病情的风险,检查带来的辐射危害要小得多。而且,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会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配合检查:在进行检查时,要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指示摆好体位,不要随意乱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检查时间,从而降低辐射暴露时间,还能保证检查图像的质量,避免重复检查。比如,在做CT检查时,保持身体静止,按照要求吸气、屏气,能够使图像更加清晰。
使用防护用品:在检查过程中,医院会为患者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铅围裙、铅围脖等。这些防护用品能够有效阻挡部分辐射,保护身体的敏感部位,如甲状腺、生殖腺等。所以,在进行检查时,一定要正确佩戴这些防护用品。
家属防护
有时候,家属可能会陪同患者进入检查室。这时,家属也要注意做好防护。如果不需要进入检查操作区域,最好在候诊区等待。如果必须进入,一定要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穿戴好防护用品,并且尽量远离辐射源,减少不必要的停留时间。
特殊人群,防护更要用心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我们更会格外关注辐射防护。
孕妇
孕妇在怀孕期间,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检查。如果因为病情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医生会综合评估风险和收益,谨慎做出决定。一般来说,在怀孕早期,胎儿对辐射比较敏感,所以要尽量避免这个时期进行有辐射的检查。如果必须检查,会采用最低的辐射剂量,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胎儿的安全。
儿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细胞分裂活跃,对辐射相对更敏感。因此,在进行辐射检查时,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精确调整辐射剂量。同时,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安抚好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能够顺利完成检查,减少检查时间。
辐射后,别自己吓自己
很多人在做完有辐射的检查后,会担心辐射在体内残留,对身体造成长期影响,甚至整天忧心忡忡。其实,这种担心大多是多余的。人体自身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对于一次正常的医疗辐射检查,身体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受到的辐射损伤修复。而且,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单次低剂量的医疗辐射检查会增加患癌等疾病的风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接受辐射检查。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比如,不要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反复进行X光、CT等检查;在进行医疗检查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设备的性能和操作符合规范。
结语
辐射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特性,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就能在享受现代医学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辐射对我们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