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23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阴道炎反复纠缠的原因 - 数字报刊系统 冰敷治疗——急性关节损伤的“急救员” 脓毒症、呼吸衰竭、AKI三者有何关联 超声检查——了解血管 “交通状况” 的慧眼 阴道炎反复纠缠的原因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阴道炎反复纠缠的原因

作者:贺州市平桂区西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陈秋绸

阴道炎,这个让许多女性头疼不已的“小毛病”,似乎总是反反复复,让人不胜其烦。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阴道炎反复发作的神秘面纱,找出那些隐藏在背后的“真凶”。

阴道炎,你了解多少

阴道炎,顾名思义,就是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的炎症。它是妇科门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异常、阴道瘙痒或灼热感等症状。阴道炎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俗称“霉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等。

阴道炎反复发作的“真凶”

那么,为什么阴道炎总是好了又犯,反复纠缠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原因。

卫生习惯不良——

长时间不更换内裤、卫生巾:这是很多女性容易忽视的问题。如果长时间不更换内裤或卫生巾,就容易使细菌滋生繁殖,增加感染的风险。

使用过于刺激性的洗液和卫生巾:有些女性为了保持私处清洁,会使用一些刺激性的洗液或卫生巾。然而,这些产品可能会破坏阴道的自然防御机制,降低阴道的抵抗力,反而更容易引发阴道炎。

性生活相关因素——

频繁的性生活或性生活强度过大:性生活是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进入阴道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性生活过于频繁或激烈,可能会破坏阴道的自然防御机制,增加感染的风险。

性伴侣存在炎症性疾病:如果性伴侣存在炎症性疾病,如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也可能通过性生活将病原体传染给女性,导致阴道炎反复发作。

激素水平变化——

孕期、哺乳期、更年期等生理阶段:在这些生理阶段,女性的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阴道的自然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例如,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阴道分泌物增多,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更年期,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会直接影响阴道黏膜状态,使其变薄、干燥且弹性降低,同时阴道乳酸杆菌减少,导致阴道pH值上升,自然防御屏障功能减弱,病原体更易侵入繁殖,进而引发阴道炎。

药物使用不当——

药物使用不当也是阴道炎反复的一大诱因。

有些女性出现阴道炎症状后,自行滥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这会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平衡,让有害微生物趁机繁殖。而且若不遵医嘱正确用药,或疗程不足,病原菌便无法被完全消灭,停药后继续繁殖,症状便会再次出现。

免疫力下降——

免疫力下降可由多种因素导致。

长期熬夜、劳累及饮食不均衡,会削弱身体抵抗力,使阴道自然防御降低,细菌等微生物易滋生,引发阴道炎。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血糖控制不佳致阴道酸碱失衡、免疫力下降,更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增加患阴道炎风险。

此外,药物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抗肿瘤药和激素药,它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进而增加阴道炎等感染风险。

阴道内环境失衡——

有些女性为了保持私处清洁,会过度清洗阴道。然而,过度清洗会破坏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及生态环境,降低局部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

与刺激性洗液类似,使用不当的清洁剂也可能破坏阴道的内环境,导致有害微生物得以繁殖。

其他因素——

内裤选用不当,太紧的或者化纤质的内裤容易使女性私处不透气而诱发阴道炎。

不注重经期时的私处护理,女性在月经时期抵抗力下降,如果不注意私处的卫生,特别是卫生巾等贴身物品不及时更换,就容易给感染阴道的细菌提供一个温暖的繁殖场所。

如何摆脱阴道炎的反复纠缠

摆脱阴道炎的反复纠缠,需从多方面着手。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更换干净内裤,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和卫生巾,经期时更要注重私处护理。

其次,性生活卫生也不容忽视,应保持适度频率和强度,性伴侣若有炎症性疾病,需及时治疗,以防传染。

此外,合理用药至关重要,避免滥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按疗程用药。

同时,增强免疫力也不容小觑,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锻炼,都有助于提升身体抵抗力。还要维护阴道内环境平衡,避免过度清洗,选择适合的清洁剂。

最后,一旦出现阴道炎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确定病因,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确保病情得到彻底控制。

总结

阴道炎虽然常见且容易反复发作,但只要我们了解了它的发病原因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就能有效地摆脱它的纠缠。希望每位女性都能关注自己的生殖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让阴道炎不再成为生活的困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