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23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日常小毛病会悄悄发展成肿瘤吗? - 数字报刊系统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 日常小毛病会悄悄发展成肿瘤吗? 水痘来袭,如何护理孩子? 抗过敏药怎么使用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常小毛病会悄悄发展成肿瘤吗?

作者: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陈皓

生活中,反复咳嗽、消化不良、痣突然变大等小毛病常被我们忽视。有人选择“扛一扛”,有人自行服药缓解。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症状,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许多癌症早期就会以“小毛病”的形式示警。其实,多数小毛病与肿瘤并无直接关联,但若症状长期存在或不断加重,就需要我们科学辨别,早筛早防才是关键。

从“小毛病”到肿瘤:哪些症状需要拉响警报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毛病,看似不起眼,却可能隐藏着肿瘤的危机。

反复咳嗽,可能是肺癌的“前奏”。张先生作为老烟民,起初对偶尔咳嗽并不在意,直至咳嗽持续三个月且痰中带血丝,检查发现肺部肿块,确诊为肺癌。咳嗽虽常见,但长期(超3周)不愈、刺激性干咳或伴血痰,尤其是吸烟者、长期接触粉尘或油烟者,需警惕肺癌。肺癌早期可能仅轻微咳嗽,随肿瘤生长会压迫气管、侵犯血管,症状加重。

消化不良,可能隐藏消化道肿瘤风险。李女士长期胃胀、反酸,自认为是“老胃病”而自行服药,直到出现吞咽困难、体重骤降,才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偶尔消化不良多与饮食有关,但持续性胃痛、腹胀、食欲减退,或大便习惯改变(长期便秘、腹泻或黑便),可能是胃癌、结直肠癌信号。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隐匿,若伴贫血、消瘦,需尽快就医。

皮肤痣的变化,是黑色素瘤的“无声警告”。王女士脚底的一颗痣突然变大、颜色不均、边缘模糊,最终被诊断为黑色素瘤。痣的形态变化是重要预警信号,不对称、边缘不规则、颜色混杂、直径超6毫米,或快速增大、瘙痒、破溃,都需高度警惕。黑色素瘤发病率低但恶性程度高,早期发现手术切除可治愈。

科学区分:小毛病与肿瘤的“临界点”在哪里

判断日常小毛病是否需警惕肿瘤风险,可从三方面辨别。

从时间维度看,短期症状如急性肠胃炎、感冒,多因感染或炎症,病因消除症状可缓解;长期症状如持续咳嗽、反复便血超1个月未改善,可能提示慢性病变甚至肿瘤。

从症状特征而言,疼痛从偶尔隐痛变持续性剧痛、肿块增大,或出现发热、盗汗、黄疸、不明原因骨折等伴随症状,需警惕恶性病变。

此外,有肿瘤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可能成倍增长;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会升高肺癌、肝癌风险;接触石棉、苯、乙肝病毒等职业暴露人群,也需关注相关肿瘤风险。

应对“小毛病”:早筛早诊是关键

主动观察记录,做健康“侦探”——日常需留意症状细节,如记录咳嗽加重时段、便血颜色(鲜红或暗红对应不同病因),观察皮肤痣形态、乳房或腹部包块等。像痣不对称、边缘模糊、快速增大,暗红便血等,都可能是肿瘤信号。这些细节往往是早期发现肿瘤的关键。

定期体检筛查,为健康“投保”——高危人群要精准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胃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更需重视);女性25岁后每1至2年查乳腺,30岁后联合HPV + TCT筛查宫颈癌;长期吸烟者做低剂量CT查肺癌。普通人常规体检关注血常规、肿瘤标志物(如CEA、AFP、CA125、CA199)及腹部超声,早发现潜在风险。

及时就医评估,防小病拖大——出现可疑症状别自行用药,如长期胃痛自行服药可能掩盖胃癌症状。应去正规医院专科就诊,必要时做内镜、穿刺活检明确病因。早期干预是阻断肿瘤进展的关键,拖延或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预防肿瘤:从生活细节到早期干预

预防肿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筑起健康的防线。

在生活方式上,戒烟限酒至关重要,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5倍,即便少量饮酒也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同时,应践行健康饮食,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减少红肉与加工肉类的摄入。规律运动也不可或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可降低结直肠癌、乳腺癌风险。

心理调适同样关键,长期焦虑、抑郁会削弱免疫力,增加患癌风险,可通过冥想、瑜伽或心理咨询等方式保持心态平和。

此外,及时接种HPV疫苗、乙肝疫苗,可主动预防宫颈癌、肝癌等“可防之癌”。

结语:理性看待,科学行动 

日常小毛病与肿瘤之间并非必然联系,但某些“信号”确实需要我们警惕。与其整日提心吊胆,不如通过科学筛查和健康生活方式将风险降到最低。记住,肿瘤的早期发现,90%依赖于患者的主动关注与及时就医。从今天开始,多一份细心,少一份侥幸,让健康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