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1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手指骨折康复期的注意事项 - 数字报刊系统 鞘膜积液患者的饮食调节 如何改善哮喘儿童的家居环境 手指骨折康复期的注意事项 ECT:找出藏在甲状腺疾病里的“猫猫”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指骨折康复期的注意事项

作者: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黄素莎


手指骨折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损伤,正确的康复护理对于手指功能的恢复起着决定性作用。若护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关节僵硬、畸形愈合、慢性疼痛以及功能丧失等一系列问题。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从固定期到完全康复各阶段的注意事项,助力您科学护理手指。

 

手指骨折康复的重要性

 

手指骨折后,若护理不当,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长期固定不动会使肌腱粘连,导致关节僵硬;骨折错位愈合不仅影响手指外观,还会严重损害其功能;未完全康复还可能遗留慢性疼痛,让患者长期遭受不适困扰;而抓握、精细动作能力下降,会极大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科学康复有着三大重要目标。一是促进骨骼正确愈合,确保骨折部位能够按照正常的生理结构恢复;二是恢复关节活动度,让手指能够灵活屈伸;三是重建手指力量,使手指能够正常完成各种动作。

 

固定期的护理

 

在固定期,保持夹板或石膏的干燥清洁至关重要。水分可能会导致固定装置变形或损坏,影响固定效果。每天都需要仔细检查固定是否松动,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就医处理,切不可自行拆除或调整固定物,以免造成骨折移位。

 

抬高患肢是减轻肿胀的有效方法,将手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血液回流。伤后48小时内,可进行冰敷,每次15 - 20分钟,间隔1小时。冰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同时,要密切观察指端情况,如出现发紫、麻木等症状,可能是血液循环受阻,应立即就医。

 

即使手指部分被固定,未被固定的手指也应进行屈伸练习,手腕和肘关节也要定期活动,肩关节则要做旋转运动,以预防关节僵硬。但需要注意的是,固定期间禁止患指负重,避免接触水汽,也不要用患手支撑身体。

 

康复锻炼方法

 

拆除固定后,可每天进行2次温水浸泡,每次15分钟,以软化组织,为后续的锻炼做好准备。被动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用健手帮助患指缓慢屈伸,活动范围应从小到大,逐渐增加。同时,可进行肌腱滑动练习,如做钩指、握拳等动作,促进肌腱的恢复。

 

此时,患指应尝试主动屈伸,不借助外力完成握拳动作,以增强手指的自主活动能力。对指练习也很重要,拇指依次触碰其他指尖,提高手指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抓握训练可选择揉捏橡皮泥或软球,增强手指的力量。

 

抗阻练习能够进一步增强手指力量,可使用橡皮筋做伸展对抗。精细动作训练,如捡豆子、扣纽扣等,有助于提高手指的精细操作能力。力量训练可使用握力器,从轻量开始,逐渐增加重量和次数。

 

锻炼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每天进行3 - 4次,每次10 - 15分钟。以轻微酸痛为限,避免剧烈疼痛,若锻炼后出现肿胀,应及时冰敷。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康复期间,手指极为脆弱,诸多行为需严格避免。像提重物(超过1公斤)、用力拧毛巾、打球等剧烈运动,以及长时间保持握持姿势,这些动作都会让手指承受过大压力,不仅可能延缓骨折愈合进程,还会对手指功能的恢复造成阻碍。毕竟此时手指正处于修复阶段,过度负担会打乱其正常恢复节奏。

 

日常生活中,也需全方位呵护手指。做家务时戴上防护手套,能有效避免手指遭受碰撞伤害;使用宽柄工具,可减轻握持压力,降低对手指的刺激。寒冷天气里,务必做好保暖措施,防止低温引发手指僵硬。不同职业人群也各有防护要点,办公室人员可使用ergonomic鼠标减少手指疲劳;体力劳动者应暂调至轻工作量岗位;学生则要避免长时间书写,适当休息,全方位保障手指顺利康复。

 

饮食与药物管理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骨骼愈合。高钙食物如牛奶、奶酪、豆腐等,能够为骨骼提供充足的钙质。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猪蹄、鸡爪、鱼皮等,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组织。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蛋黄、深海鱼是良好的来源。维生素C则有助于胶原的形成,柑橘、猕猴桃等水果可适量多吃。

 

止痛药应按医嘱服用,避免空腹吃,以免刺激肠胃。消肿药如七叶皂苷钠等,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中药外敷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用药。

 

在康复过程中,要警惕一些异常情况。如果出现持续加重的疼痛、伤口红肿流脓、手指感觉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手指骨折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患者耐心和细心地护理。遵循上述注意事项,积极配合康复锻炼,相信您一定能够顺利恢复手指功能,重新拥有灵活自如的双手。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