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1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婴幼儿先天性骨病的早期识别与科学应对 - 数字报刊系统 尿布性皮炎,预防胜于治疗 婴幼儿先天性骨病的早期识别与科学应对 桥本甲状腺炎,你了解多少? 手腕频繁疼痛,是不是腱鞘炎?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婴幼儿先天性骨病的早期识别与科学应对

作者: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宁能杰


先天性骨病虽不常见,却可能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了解其类型、早期识别信号及科学应对方法,对家长至关重要。让我们携手科学,用爱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为何关注婴幼儿先天性骨病?

 

先天性骨病是胎儿期骨骼发育异常所致,涵盖成骨不全症、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脊柱侧弯等。在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中,骨骼系统畸形占比约5%-8%,其中成骨不全症发病率达1/15000-1/20000。早期干预意义重大,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6个月内确诊治疗,治愈率超90%;延误至1岁后,手术风险与致残率将陡增。

 

曾有家长因忽视孩子3个月大时双腿皮纹不对称,致1岁半才确诊髋关节脱位,孩子不得不接受复杂手术,康复周期长达2年。这警示家长需掌握科学知识,为孩子健康把关。

 

 

什么是先天性骨病?

 

先天性骨病涵盖多种类型,按骨骼结构可分为长骨畸形(如成骨不全症)、脊柱畸形(如脊柱侧弯)、关节畸形(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按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如COL1A1基因突变导致的成骨不全症)、环境性(如孕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代谢性(如软骨发育不全)。 

 

以成骨不全症为例,患者因Ⅰ型胶原蛋白合成障碍,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临床表现为反复骨折、蓝巩膜(白眼球发蓝)、听力下降等。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则与胎儿期髋臼发育不良或关节韧带松弛有关,典型症状为双腿皮纹不对称、臀纹加深等。 

 

 

早期识别:家长需警惕的六大信号

 

1. 肢体畸形:多指/趾、并指/趾、肢体不等长,警惕软骨发育不全或成骨不全症;关节屈曲挛缩(如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需及时干预。

2. 运动发育迟缓:3个月不会抬头、6个月不会翻身、1岁不会站立,需排查骨骼或神经系统疾病。家长可记录“运动发育里程碑”自测,如2个月俯卧能短暂抬头,4个月可支撑胸部离床,6个月能独坐片刻。

3. 骨骼疼痛与肿胀:夜间哭闹、关节肿胀、按压抗拒,需排除骨肿瘤或感染性骨病,注意与生长痛(夜间发生、无肿胀、活动后缓解)鉴别。

4. 脊柱异常:背部不对称隆起、肩胛骨高低不平、站立倾斜,可能是脊柱侧弯早期表现,可通过让孩子自然站立观察脊柱是否直线来筛查。

5. 特殊面容与体征:马凡综合征(蜘蛛指/趾、鸡胸)警惕心血管并发症,黏多糖贮积症(头大、面容粗犷)关注智力发育。

6. 其他警示信号:频繁骨折、颅缝早闭、马蹄内翻足等。

 

 

科学应对:家长必做的三件事

 

当发现孩子可能存在先天性骨病时,及时就医是关键。推荐前往儿科骨科或儿童骨科专科医院,通过X线(辐射量低,适合初步筛查)、CT(针对复杂畸形)、MRI(观察软组织病变)及基因检测(针对遗传性骨病)明确病因。

 

家庭护理需因人而异:成骨不全症患儿需避免剧烈运动,佩戴头盔、护具;脊柱侧弯患儿应睡硬板床,每3-6个月复查,避免单肩背包;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需早期佩戴Pavlik吊带,避免强行拉伸。

 

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家长需接受现实,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康复训练需结合物理治疗、水疗和职业治疗,同时鼓励孩子融入集体,申请特殊教育资源,助力其全面发展。 

 

 

预防与误区:家长需避免的三大陷阱

 

1. 预防策略 

   孕前检查:基因检测(家族史阳性者)、叶酸补充(预防神经管畸形)。 

   孕期保健: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铅、汞)、均衡营养(补充钙、维生素D)。 

   新生儿筛查:部分地区已开展先天性骨病筛查项目。 

 

2. 常见误区 

   误区1:“孩子只是发育慢,长大就好了” 

     纠正: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需早期干预,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残疾。 

   误区2:“X线检查有辐射,不能做” 

     纠正:单次X线辐射量极低(约0.02mSv),相当于乘坐飞机2小时的辐射量。 

   误区3:“补钙就能治好所有骨病” 

     纠正:补钙仅适用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性骨病需针对性治疗。 

 

 

爱与科学,为孩子撑起未来

 

先天性骨病虽难完全规避,但通过早发现(定期体检、关注发育异常)、早治疗(遵医嘱康复训练、避免延误)和早支持(建立家庭康复档案、记录进展),多数孩子可获良好预后。正如医学所言:“有时治愈,常帮助,总安慰”,家长的爱与坚持,正是孩子战胜病魔的最大力量。 

 

 

结语

 

先天性骨病并非“不治之症”,而是需要“科学之策”。家长作为孩子的“健康守护者”,需掌握早期识别方法,避免常见误区,积极配合治疗。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爱为甲,为孩子撑起一片健康的天空。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