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1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酒精中毒,是酒太烈还是你太拼? - 数字报刊系统 肝癌的早期信号及高风险人群 血脂检测:一道隐形的健康防线 癌症疼痛,可防可控 酒精中毒,是酒太烈还是你太拼?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酒精中毒,是酒太烈还是你太拼?

作者:合浦县廉州镇中心卫生院 吴东海


深夜的急诊室里,一位年轻男子被朋友搀扶着送来,他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身上散发着浓烈的酒气。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血酒精浓度高达300mg/100ml(正常驾驶标准为20mg/100ml),已陷入深度昏迷,诊断为急性酒精中毒伴呼吸衰竭。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酒精中毒导致的急诊就诊人数超过200万例,其中约10%的病例因延误救治引发不可逆的脑损伤或死亡。酒精中毒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是烈酒的“杀伤力”,还是人类过度拼酒的“自食恶果”?本文将从医学角度解析这一问题,并提供科学应对策略。

 

酒精中毒的本质:一场代谢系统的“崩溃”

 

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90%通过肝脏代谢,其余通过呼吸、尿液和汗液排出。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ADH)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ALDH)将乙醛分解为乙酸,最终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暗藏危机。

 

1.酒精浓度与中毒风险 

   酒精的“烈度”由其浓度决定,例如白酒(40%-60%酒精含量)的代谢压力远高于啤酒(3%-8%)。但即使低度酒,过量饮用同样危险。以50kg成年女性为例,若1小时内饮下4瓶500ml啤酒(约含纯酒精60g),其肝脏代谢速度(约10g/小时)将完全“超负荷”,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引发中毒。

 

2.拼酒行为的生理代价 

    空腹饮酒:胃内无食物缓冲时,酒精吸收速度加快3倍,血酒精浓度峰值提前1小时到达。 

    混合饮酒:白酒+啤酒的“混搭”会干扰肝脏代谢节奏,例如啤酒中的二氧化碳加速酒精扩散,而白酒的高浓度直接冲击代谢系统。 

    基因缺陷:约50%的东亚人携带ALDH2*2突变基因,导致乙醛脱氢酶活性降低,乙醛蓄积引发脸红、心悸,实则更易中毒。

 

酒精中毒的分级与识别:从“微醺”到“致命” 

根据《急性酒精中毒诊治共识》,酒精中毒可分为三级,每级对应不同的生理紊乱程度:

 

1.轻度中毒(血酒精浓度50-150mg/100ml) 

   - 症状:欣快感、情绪失控、言语增多、共济失调(步态不稳)。 

   - 机制:酒精抑制大脑皮层,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 应对:立即停止饮酒,补充含糖电解质饮料(如蜂蜜水),侧卧休息防止误吸。

 

2.中度中毒(血酒精浓度150-250mg/100ml) 

   - 症状:剧烈呕吐、嗜睡、呼吸减慢(<10次/分钟)、瞳孔散大。 

   - 机制:酒精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节律紊乱。 

   - 应对: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尽快送医。

 

3.重度中毒(血酒精浓度>250mg/100ml) 

   - 症状:昏迷、抽搐、呼吸抑制(<8次/分钟)、体温骤降(低体温症)。 

   - 机制:酒精引发代谢性酸中毒,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 应对:立即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静脉注射纳洛酮(阿片受体拮抗剂)催醒。

 

急救与预防:科学应对酒精中毒 

 

1.急救误区与正确操作 

    误区1:“喝浓茶解酒”——浓茶中的茶碱利尿,反而加重脱水。 

    误区2:“强行催吐”——昏迷患者催吐易致窒息。 

    正确做法: 

      保持患者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 

      覆盖保暖毯,维持体温(重度中毒者易出现低体温)。 

      拨打120,记录呼吸频率和意识状态。

 

2.预防策略:从“源头”控制风险 

    饮酒前:摄入高蛋白食物(如牛奶)或脂肪(如坚果),延缓酒精吸收。 

    饮酒中:每杯酒精饮品间隔30分钟,交替饮用白开水(每小时至少200ml)。 

    饮酒后:补充维生素B1(100mg)和B6(50mg),加速酒精代谢;避免驾车或单独留宿。

 

3.特殊人群警示 

    孕妇:酒精可透过胎盘导致胎儿酒精综合征(FAS),引发智力发育障碍。 

    肝病患者:肝硬化患者肝脏代谢能力下降70%,饮酒即可能诱发肝性脑病。 

    服药人群:头孢类抗生素与酒精同服可引发双硫仑样反应,导致血压骤降、休克。

 

长期危害:酒精中毒的“隐形杀手” 

 

酒精中毒的损害远不止于急性事件,其长期影响更为致命:

 

肝脏损伤: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可直接损伤肝细胞,长期饮酒者脂肪肝发病率高达60%,10年以上饮酒史者肝硬化风险增加15倍。

 

神经系统损害:酒精是脂溶性物质,易穿透血脑屏障,导致脑萎缩、认知功能下降。研究显示,每日饮酒>50g者,痴呆风险增加3倍。

 

心血管系统风险:酒精可引发心律失常(如房颤)、高血压,并增加心肌梗死风险。即使每日1杯酒精饮品,也会使乳腺癌风险升高5%。

总之,酒精并非“洪水猛兽”,但过度拼酒无异于“慢性自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男性每日纯酒精摄入量≤25g(约1两白酒),女性≤15g(约1杯红酒)。生命没有“再来一杯”的机会,学会拒绝劝酒文化,关注身体信号,才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态度。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