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1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癌症疼痛,可防可控 - 数字报刊系统 肝癌的早期信号及高风险人群 血脂检测:一道隐形的健康防线 癌症疼痛,可防可控 酒精中毒,是酒太烈还是你太拼?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癌症疼痛,可防可控

作者: 柳州市工人医院 罗雅幸


 

癌症疼痛(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普遍且最具破坏性的伴随症状。根据2025年《柳叶刀·肿瘤学》发布的数据,我国新发癌症患者中约25%存在疼痛症状,而转移性癌症患者中这一比例高达75%。癌痛不仅直接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及免疫功能抑制,形成恶性循环。尽管癌痛控制已被纳入肿瘤诊疗核心指标,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显著认知误区与治疗不足。本文将从病理机制、规范化治疗及新兴技术三方面,系统阐述癌痛可防可控的科学依据。

 

 

癌痛的病理分型与发生机制

 

癌痛的发生机制复杂多样,可大致分为肿瘤直接相关疼痛和治疗相关疼痛两大类。

 

(一)肿瘤直接相关疼痛

 

1. 机械性压迫 

肿瘤侵犯骨组织(如乳腺癌骨转移)会引发骨膜牵张痛,夜间痛加剧是典型特征。内脏肿瘤(如胰腺癌)压迫腹腔神经丛时,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钝痛伴放射性背痛。

 

2. 神经病理性疼痛 

肿瘤浸润外周神经(如肺癌侵犯臂丛神经)会导致灼烧样痛,常伴有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感)。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可能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疼痛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二)治疗相关疼痛

 

1. 手术创伤:乳腺癌根治术后约30%的患者会出现持续性胸壁痛,这与肋间神经损伤密切相关。

2. 放疗后纤维化:头颈部放疗可能导致咀嚼肌挛缩,患者张口受限并伴有电击样疼痛。

 

 

癌痛规范化治疗策略

 

针对癌痛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采用药物、介入治疗和非药物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一)药物镇痛:三阶梯原则的精准实践

 

1. 第一阶梯:非阿片类药物 

适用于VAS评分1-3分的轻度疼痛。核心药物包括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如布洛芬400mg q6h,需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200mg qd,适用于心血管风险患者)。

 

2. 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 

适用于VAS评分4-6分的中度疼痛。联合方案如曲马多(50-100mg q6h)联合加巴喷丁(300mg tid),可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增效30%。

 

3. 第三阶梯:强阿片类药物 

吗啡缓释片(10-30mg q12h)是黄金标准,无天花板效应,需动态调整剂量。新型制剂如芬太尼透皮贴剂(25-100μg/h)适用于吞咽困难患者,可72小时持续释放。

 

4. 辅助药物 

抗抑郁药(如度洛西汀60mg qd)可改善中枢敏化,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4mg/月)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转移痛。

 

(二)介入治疗:突破药物瓶颈

 

1. 神经阻滞与毁损术:腹腔神经丛毁损(CT引导下无水乙醇注射)对胰腺癌疼痛的有效率超过80%,背根神经节射频针对胸壁转移痛,疼痛缓解期可达6-12个月。

2.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该技术可将吗啡剂量降低至口服的1/300,显著减少恶心、便秘等副作用,适用于广泛骨转移、阿片类药物不耐受或爆发痛频繁的患者。

3. 放射性核素治疗:锶89(???SmEDTMP)靶向骨转移灶,疼痛缓解率达65%-80%。

 

(三)非药物干预:多维镇痛体系

 

1. 物理治疗: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频率100Hz,30分钟/次)可抑制疼痛信号上传,低温冲击疗法(30℃局部冷疗)能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2. 心理行为干预:认知行为疗法(CBT)可纠正疼痛灾难化思维,使疼痛感知降低20%-30%,正念减压(MBSR)每日20分钟冥想可改善疼痛相关焦虑。

3. 中医整合方案:穴位贴敷(如延胡索、川芎研末贴敷合谷、足三里)可促进内啡肽释放,耳穴埋豆(神门、皮质下穴位刺激)可减少阿片类药物需求量。

 

 

临床常见误区与科学应对

 

误区一:“阿片类药物必然成瘾” 

循证医学研究表明,癌痛患者规范使用强阿片类药物的成瘾率仅0.03%。临床需区分“生理依赖”与“心理成瘾”,前者可通过阶梯减量避免戒断反应。

 

误区二:“疼痛剧烈时才需用药” 

核心原则是按时给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爆发痛发生率可降低70%。推荐采用缓释制剂+即释药物联合方案(如吗啡缓释片+吗啡即释片)。

 

误区三:“增加剂量意味治疗失败” 

肿瘤进展可能导致伤害性刺激增强,需根据VAS评分动态调整剂量,无最大限制剂量。

 

 

未来方向:精准医学与智能技术

 

未来,癌痛治疗将依托精准医学与智能技术实现新突破。通过检测IL6、TNFα等炎性因子及OPRM1基因型,可精准预测阿片类药物敏感性,制定个体化镇痛方案。智能贴片等可穿戴设备可实时监测皮肤电导率、心率变异性,提前预警爆发痛。新型镇痛药物如抗NGF单抗、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分别针对骨转移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显著提升疼痛缓解率。

 

我们呼吁早筛查、早干预、早教育,通过多学科协作,让癌痛得到有效管理,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