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1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落枕脖子僵,中医有妙招 - 数字报刊系统 睡眠呼吸暂停的相关知识 落枕脖子僵,中医有妙招 快速缓解关节痛,“云克”来帮忙 心梗后调养,中医来“保驾护航”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落枕脖子僵,中医有妙招

作者:南宁市青秀区东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杨立坚


清晨醒来,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想翻身起床,却发现脖子像被“上了锁”,动弹不得,轻轻一转就痛得龇牙咧嘴。这种突如其来的颈部僵硬,俗称“落枕”,虽非大病,却能让人一整天都苦不堪言。中医对此早有认识,认为落枕的本质是气血运行受阻、经络不通。那么,中医究竟有哪些妙招能帮我们快速缓解这种不适呢?

 

落枕为何找上门?

 

中医认为,落枕的病因离不开“外邪侵袭”和“内伤劳损”两大类。夜间睡眠时,若颈部暴露于风寒之中,寒邪便会凝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寒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这种寒凝血瘀的状态,会让颈部肌肉紧张、僵硬,甚至引发疼痛。此外,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不良姿势,会使颈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筋脉失养,久而久之形成“筋急”,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肌肉劳损。一旦遇到风寒或外力刺激,便容易诱发落枕。

 

有趣的是,中医还强调“肾主骨、肝主筋”的理论。肾气不足者,骨骼易失滋养;肝气郁结者,筋脉易失柔韧。因此,肾虚或肝郁体质的人,落枕的发生率可能更高。这也解释了为何有些人反复落枕,而有些人却鲜少中招。

 

中医治疗落枕的四大法宝

 

面对落枕,中医并不主张“硬扛”或“暴力扳动”,而是通过温和而精准的外治法,帮助身体自我修复。以下是四种常用方法:

 

1. 推拿按摩:疏通经络的“巧手” 

推拿是中医的“拿手好戏”。治疗时,医生会先找到痛点(阿是穴),用揉法、拿法轻轻放松肌肉,再用点按法刺激风池、肩井等穴位,促进气血流通。急性期切忌暴力扳动,以免加重损伤。若配合热敷或艾灸,效果更佳。比如,曾有一位患者因受凉落枕,推拿后疼痛缓解,但转头仍有受限,加用艾灸大椎穴后,次日便活动自如。

 

2. 针灸疗法:调和气血的“隐形针”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治疗落枕时,常选颈夹脊穴(颈部两侧)、后溪穴(手部)等。若伴风寒,可加风门、大椎;若伴瘀血,可加膈俞、血海。针刺时,医生会根据患者体质调整深度和手法,如虚证者用补法,实证者用泻法。许多患者反馈,针灸后不仅脖子轻松了,连睡眠质量都改善了。

 

3. 拔罐与刮痧:祛风散寒的“双刃剑” 

拔罐和刮痧是中医“祛邪”的经典方法。拔罐时,医生会在颈肩部闪罐或走罐,利用负压吸出寒湿之气;刮痧则通过刮拭膀胱经、督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需注意,皮肤破损、凝血障碍者禁用。曾有一位落枕患者,因拔罐后出痧明显,次日疼痛大减,但皮肤敏感者需谨慎选择。

 

4. 中药外敷:温经散寒的“暖宝宝” 

中药外敷是中医的“特色疗法”。将活血止痛散(当归、川芎等)调醋外敷,或用温经散寒膏(肉桂、干姜等)贴敷大椎穴,能快速缓解疼痛。现代改良的膏药贴剂(如麝香壮骨膏)也因其便捷性受到欢迎。

 

日常预防,中医有妙招

 

落枕虽可治,但预防更重要。中医强调“治未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颈部功能锻炼:米字操的“秘密武器” 

每天做5分钟米字操(颈部画“米”字),或缓慢左右旋转、前屈后伸,能增强颈部肌肉力量,预防落枕。一位长期伏案的程序员,坚持练习后,落枕次数明显减少。

 

2. 睡眠姿势:枕头的“黄金法则” 

枕头高度应与肩同宽,避免颈部悬空。中医还建议,侧卧时可在膝盖间夹枕头,保持脊柱平衡。曾有一位患者因枕头过高导致落枕,更换后症状缓解。

 

3. 饮食调养:药膳的“隐形助手” 

红枣、桂圆、山药能补气血,生姜、葱白可散寒。但需避免冷饮、冰水果,以免加重寒凝。一位女性患者因经期受凉落枕,饮用姜茶后,疼痛明显减轻。

 

中医不是“万能药”,科学就医更重要

 

需强调的是,中医外治法虽有效,但并非“万能药”。反复落枕或症状严重者,需排除颈椎病、寰枢关节脱位等器质性病变。曾有一位患者因落枕就诊,经X光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突出,及时转诊后避免了病情恶化。

 

结论

 

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观”与“个体化”,落枕治疗亦是如此。医生会结合患者体质、病因、症状,灵活采用推拿、针灸、拔罐等外治法,必要时配合中药内服,实现标本兼治。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病在筋,调之筋”,中医落枕疗法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下次落枕时,不妨尝试中医方法,或许一次推拿、一根银针,就能助你重获颈部自由,轻松回归健康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