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1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消化道出血的急救常识 - 数字报刊系统 痛风患者的科学管理 肺炎不可怕,防护有高招 消化道出血的急救常识 病理检查的相关知识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化道出血的急救常识

作者:南宁市青秀区南阳中心卫生院 杨丽娟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道任何部位的出血,轻重不一,及时处理很关键。消化道如长管道,破损或血管破裂即会出血,出血过多可能致命。了解急救知识至关重要,关键时刻能救命。作为中医,我补充几点:中医保健也重要,平时需调理脾胃,避免刺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以预防消化道出血,守护健康。

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众多,最常见的有消化性溃疡、胃炎等。消化性溃疡,即胃或十二指肠内出现破洞,这个洞可能触碰到血管,引发出血。胃炎则是胃黏膜发炎,炎症严重时也可能导致出血。此外,肝硬化门脉高压、胃肠道肿瘤等也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肝硬化门脉高压,简言之,就是肝脏硬化,血管压力增高,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胃肠道肿瘤,即消化道内长出恶性肿瘤,肿瘤可能溃烂出血。

在中医看来,消化道出血多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脾胃虚弱者,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黏膜失养,易受损出血;湿热蕴结者,湿热熏蒸,腐蚀黏膜,亦可致出血;瘀血阻络者,血脉不畅,瘀血内停,破血妄行。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表现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最明显的是呕血和黑便。呕血即呕吐物中含血,可能为鲜红或暗红。黑便即大便呈黑色,如柏油状,这是血液在消化道内停留一段时间后被消化所致。此外,还可能伴有腹痛、头晕、心慌等症状。腹痛因出血部位可能疼痛;头晕、心慌则因出血过多,身体血虚,大脑和心脏供血不足。

中医还认为,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伴有面色萎黄、舌淡苔白或苔黄腻、脉细弱或弦数等证候表现。面色萎黄为血虚之象;舌淡苔白为脾胃虚弱之征;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标;脉细弱为气血不足之候;弦数则为肝郁化热之脉。

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措施

遇到消化道出血,首先要立即就医。不要轻视出血,或等待自愈,因为消化道出血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一旦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在就医前或等待救护车时,可采取一些急救措施。首先保持镇静,避免慌张和大声呼喊,以免加重病情。然后调整体位,如侧卧位或头侧转,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道导致窒息。若病人昏迷,应将头部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内呕吐物。

同时,要观察并记录出血情况,如出血量、颜色、有无血块等。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情和出血部位至关重要。

切勿自行用药,尤其是止血药。止血药可能掩盖病情,使医生难以判断出血原因和部位。且部分止血药可能刺激胃肠道,加重出血。

就医前的中医自我护理

在等待就医过程中,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可进行中医自我护理。首先要禁食,出血急性期不宜进食,以免刺激出血部位。病情稳定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渐恢复饮食。

同时,要注意休息和保暖。出血使身体虚弱,需充足休息以恢复体力。保暖也很重要,避免受凉加重病情。

中医还建议,此时可进行一些简单的穴位按压以缓解症状。如按压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按压内关穴,可宽胸理气和胃降逆。

另外,要做好心理准备。消化道出血可能使人感到恐惧和焦虑,但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同时,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不要随意拒绝或改变治疗方案。

就医后的治疗与中医调理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可用止血药、抑酸药等控制出血和缓解症状;内镜治疗可通过胃镜或肠镜等设备找到出血部位并进行止血处理;手术治疗则在内镜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时进行。

治疗结束后,中医调理尤为重要。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胃炎等。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辛辣、生硬、过热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中医还建议多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粥、汤等。

此外,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中医认为,劳则伤脾,思则伤脾,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均可影响脾胃功能,进而引发消化道出血。

最后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中医还建议定期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调理,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针对性的保健和治疗。

结语

消化道出血虽可怕,但掌握急救知识、预防措施及中医保健法,就能有效应对。希望大家牢记这些知识,并分享给亲朋好友。我们要一起努力,提升应对消化道出血等急症的能力,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中医保健知识博大精深,值得大家深入学习和实践,为自身健康筑起坚固防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