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1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暑急救的正确方法 - 数字报刊系统 腹主动脉瘤介入术后,警惕这3种危险信号 精子质量:生育的“敲门砖” 中暑急救的正确方法 中医如何调养子宫内膜异位症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暑急救的正确方法

作者:百色市那坡县人民医院 卢丽娜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高温天气下,中暑成了我们不得不防的“隐形杀手”。从户外工作者到居家老人,从活泼孩童到孕妇群体,中暑可能悄悄盯上每一个人。然而,面对中暑,民间流传着许多“急救偏方”,其中“掐人中”最为常见。但掐人中真的能救命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中暑急救的真相,教你科学应对,远离误区。

中暑的分级与症状:认清危险信号

中暑并非“小事一桩”,它分为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症状不同,危险程度也逐级递增。

先兆中暑:当你感到头晕、乏力、大量出汗、皮肤灼热,体温可能略微升高(但低于38℃),这就是先兆中暑的信号。此时,身体正在发出“警报”,提醒你该找个阴凉处休息了。

轻度中暑:如果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体温可能升至38.1-40℃,出现面色潮红、心跳加快、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身体已经“亮起红灯”,需要立即采取降温措施。

 重度中暑(热射病):这是最危险的一级,体温可能超过40℃,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热射病如同“身体发动机过热”,若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掐人中:急救的“玄学”还是“误区”

“掐人中”这个动作,在许多影视剧中常被用来“唤醒昏迷者”。于是,当有人中暑晕倒时,周围人往往会下意识地掐人中,希望患者能“醒过来”。然而,这个方法真的有效吗?

掐人中的“传统逻辑”  

中医认为,人中穴位于鼻唇沟中点,是急救要穴,刺激它可以“醒神开窍”。因此,许多人认为掐人中能唤醒中暑者。

科学解析:掐人中为何无效

中暑的本质是身体因高温而“过热”,导致器官功能受损。掐人中并不能直接降低体温,反而可能因疼痛刺激让患者更加焦虑,加重病情。如果一味掐人中,而忽视了快速降温、补充水分等关键步骤,患者可能因体温持续升高而陷入危险。用力不当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甚至引发感染。

中暑急救的正确方法:降温是关键

面对中暑,我们应该怎么做?记住以下四步,关键时刻能救命!

立即脱离高温环境:第一时间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平躺并抬高头部。如果条件允许,可移至空调房,但注意温度不宜过低(建议24-26℃)。

快速降温:降温是中暑急救的重中之重,可采取以下方法:  

湿毛巾/冰袋敷身: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帮助散热。  

温水擦浴:用20-25℃的温水擦拭身体,避免使用冷水或酒精擦拭(冷水可能引起血管收缩,酒精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加重病情)。  

风扇辅助:如果条件允许,可用风扇加速空气流动,但避免直吹患者面部。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胃部不适。切勿强行喂水,防止呛咳或误吸。可等待医护人员到场后,通过静脉补液。

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体温。如果体温持续升高(超过40℃)或意识丧失,立即拨打120,并告知医护人员患者的具体情况。

特殊人群的急救要点

不同人群的中暑急救方法略有差异,需特别注意:

儿童与老人: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老人则可能因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而加重中暑风险。一旦发现中暑,需优先降温,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孕妇:孕妇中暑可能影响胎儿健康,急救时需避免使用冰袋直接敷腹部,优先选择温水擦浴或湿毛巾敷身。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肾病患者等,中暑可能诱发并发症(如低血糖、电解质紊乱)。急救时需注意补充电解质,并尽快就医。

预防中暑:日常防护更重要

与其等到中暑后再急救,不如提前做好预防。记住以下几点,让高温“无缝可钻”: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气温最高,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科学补水: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出汗多时补充含电解质饮料(如运动饮料、椰子水)。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品,以免加重脱水。

穿着与防晒:选择轻薄透气的衣物,佩戴宽边帽、太阳镜,使用SPF30+防晒霜。每隔2小时补涂一次防晒霜,防止晒伤。

高危人群管理:老人、儿童、户外工作者需定期监测体温,注意补充水分。户外工作者可携带便携式小风扇、湿毛巾等降温工具。

总之,中暑急救别盲目掐人中,牢记“一移、二降、三补、四送”: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冰袋等快速降温,补充水分与电解质,若症状严重立刻送医。高温天科学补水、合理穿着、避开高温时段,才能有效预防中暑。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