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1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全身麻醉不会让人“变傻” - 数字报刊系统 头晕敲响警钟,脑血管病在搞鬼? 全身麻醉不会让人“变傻”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知识 腹膜炎——腹透患者的“头号敌人”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身麻醉不会让人“变傻”

作者:百色市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韦允能

“麻醉会不会让人变傻?”这是许多患者在手术前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尤其是老人、孩子或需要多次手术的患者,更害怕全身麻醉会影响记忆力或智力。那么,全身麻醉真的会损害大脑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拨开这层迷雾,探寻真相。

全身麻醉是如何起作用的?

在讨论麻醉是否影响智力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全身麻醉的原理。

全身麻醉是通过药物使患者进入一种“可控的无意识状态”,在此期间,患者不会感到疼痛,也不会记得手术过程。麻醉药物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抑制大脑意识: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暂时阻断大脑的感知和记忆功能。

阻断疼痛信号:通过抑制神经传导,使身体对疼痛刺激无反应。

肌肉松弛:部分麻醉药物可使肌肉放松,便于手术操作。

现代麻醉药物作用精准、代谢快,通常在手术结束后几小时内就会被身体分解排出,患者逐渐恢复清醒。

麻醉后“变傻”的说法从何而来?

许多人之所以担心麻醉影响智力,主要源于以下现象: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少数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在手术后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麻醉苏醒期谵妄:部分患者在刚醒来时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胡言乱语的情况,但通常短时间内恢复。

民间传言:过去麻醉技术不成熟时,确实存在因麻醉过深或缺氧导致脑损伤的案例,但现代麻醉已极大降低了这种风险。

这些现象是否真的与麻醉有关?让我们看看科学研究怎么说。

科学研究证明麻醉真的伤大脑吗?

1. 健康成年人:影响极小

对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来说,单次全身麻醉对智力的影响微乎其微。多项研究表明:

麻醉药物在体内代谢后,不会残留长期损害。

术后短暂的记忆力下降,更多与手术应激、睡眠紊乱有关,而非麻醉本身。

2. 儿童:目前无明确证据

一些家长担心麻醉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目前的研究表明:

单次短时间麻醉(如1-2小时)对儿童认知功能无显著影响。

多次或长时间麻醉(如3小时以上)是否影响发育,仍需更多研究,但现有数据未显示严重危害。

美国FDA建议,3岁以下儿童若非必要,可考虑推迟择期手术,但紧急手术不应因顾虑麻醉而延误。

3. 老年人:风险略高,但可控

老年人由于脑功能自然退化,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的认知功能下降(POCD),但大多数在3-6个月内恢复。

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手术类型等,麻醉并非唯一原因。

麻醉医生会调整用药,降低对大脑的影响。

4. 麻醉技术已大幅进步

过去,麻醉药物种类少、监测手段有限,确实存在风险。但现代麻醉:

使用更安全的短效药物(如丙泊酚、七氟烷)。

实时监测脑电活动(如BIS监测),确保麻醉深度精准。

个体化用药,减少副作用。

因此,在专业麻醉医生的管理下,全身麻醉的安全性极高。

如何降低麻醉对大脑的影响?

虽然全身麻醉总体安全,但我们可以进一步减少潜在风险:

术前充分评估: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如脑血管病、睡眠呼吸暂停)。

优化身体状况:控制血糖、血压,戒烟戒酒,改善营养。

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大脑恢复。

保证睡眠:术后睡眠质量影响认知功能,必要时可寻求医生帮助。

心理调节:焦虑和压力可能加重“变傻”的感觉,保持放松心态很重要。

麻醉医生的重要角色

麻醉医生不仅是“打一针让你睡觉”的人,他们的职责包括:

术前评估:判断患者是否适合麻醉,选择最佳方案。

术中监护:实时调整麻醉深度,确保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管理:优化镇痛,促进快速康复。

在专业麻醉团队的保障下,全身麻醉的风险远低于许多人的想象。

总结

对绝大多数人:单次全身麻醉不会造成长期智力损害。

对儿童:现有证据表明短时间麻醉安全性良好,但应避免不必要的多次麻醉。

对老年人:术后可能出现短暂认知变化,但通常可恢复,麻醉并非主因。

现代麻醉技术成熟、药物安全,只要在正规医院接受麻醉,风险极低。与其担心“变傻”,更重要的是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

麻醉的真正意义,是让患者在无痛、安全的状态下接受治疗,而不是带来伤害。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