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1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食物中毒的识别与急救措施 - 数字报刊系统 痛风来袭,哪些检验能提前预警? 头风病的河洛按摩法 食物中毒的识别与急救措施 了解地中海贫血,守护新生命健康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食物中毒的识别与急救措施

作者: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李琪

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轻则引发呕吐、腹泻,重则可能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面对突如其来的食物中毒,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食物中毒的识别、急救步骤、对症支持治疗及预防措施,帮助大家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应对。

别症状——早发现,早应对

食物中毒的症状因中毒类型和个体差异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呕吐物可能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或胆汁,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稀便,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

2. 全身症状:头痛、乏力、发热、寒战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3. 神经系统症状:头晕、眼花、口干、瞳孔散大、视物模糊、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抽搐、昏迷等。这些症状多见于神经毒性食物中毒,如毒蕈中毒、河豚鱼中毒等。

4. 心血管系统症状:心慌、胸闷、心悸、血压下降等。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休克,危及生命。

急救步骤——分秒必争,科学施救

(一)催吐排毒(进食1-2小时内)

在食物中毒发生后的1-2小时内,是催吐排毒的最佳时机。催吐可以帮助排出胃内未被吸收的毒物,减少毒素的吸收。

1.淡盐水催吐:取20克食盐溶于200ml温水中,分次饮用直至呕吐。淡盐水可以刺激胃黏膜,引发呕吐反射。

2.生姜催吐:鲜姜100克捣汁,用温水冲服。生姜具有温中散寒、止呕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呕吐。

3.物理催吐:用手指或筷子轻压舌根刺激咽喉,引发呕吐。但需注意避免损伤咽喉黏膜。

(二)导泻清肠(进食超2小时且精神尚可)

如果食物中毒发生超过2小时,且患者精神尚可,可以考虑导泻清肠,加速排出肠道毒素。如大黄30克煎服。但需遵医嘱,因为泻药可能引起腹泻加重,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三)针对性解毒:

根据中毒类型,采取针对性的解毒措施:

1.动物性中毒(如鱼虾):食醋100ml兑水服,或紫苏30克+甘草10克煎服。食醋可以中和部分毒素,紫苏和甘草具有解毒作用。

2.化学性中毒:立即饮用牛奶或蛋清,保护胃黏膜。牛奶和蛋清中的蛋白质可以与毒物结合,减少毒物的吸收。

对症支持治疗——缓解症状,维持生命体征

在进行上述急救措施的同时,还需对患者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以缓解症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1.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让患者口服补液盐,或饮用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淡盐水等),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2. 维持呼吸通畅: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应立即解开衣领、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呼吸或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 维持血压稳定:对于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的患者,应让患者平卧,抬高下肢,保持温暖,避免受凉。可使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稳定,同时积极寻找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4. 缓解腹痛:可让患者口服山莨菪碱、阿托品等解痉止痛药物,缓解腹痛症状。

如果患者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立即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预防要点——从源头把控,降低风险

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在于从食材选择、烹饪规范及卫生管理入手,降低中毒风险。

1. 食物生熟分开,彻底煮熟:生熟食物应分开存放和处理,避免交叉污染。特别是豆角、豆浆等易引发中毒的食物,必须彻底煮熟后再食用。

2. 不食用变质、过期、未洗净的食物:变质、过期的食物可能含有大量细菌和毒素,应坚决避免食用。同时,蔬菜、水果等食材在食用前应彻底洗净,去除表面的农药残留和细菌。

3. 避免误食野生菌、不认识的植物:野生菌和不认识的植物可能含有剧毒,误食后极易引发中毒。因此,应避免采摘和食用这些植物。

4. 学习食品安全知识:通过阅读书籍、观看视频、参加讲座等方式,学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5. 关注食品安全信息:关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了解食品安全风险和预警信息。避免食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产品、不合格的加工食品等。

急救核心原则

食物中毒急救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早送医”。家庭急救仅作过渡,不可替代专业医疗。一旦发现症状,应保留可能引发中毒的食物样本、呕吐物及排泄物等证据,同时立即就医,切勿延误,以免病情恶化危及生命。

综上所述,食物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但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和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中毒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