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4月1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血液学检验指南:血栓与止血全解析 - 数字报刊系统 动脉瘤:颅内的“隐形炸弹” 胎教真的能让宝宝更聪明吗? 反复阴道炎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血液学检验指南:血栓与止血全解析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血液学检验指南:血栓与止血全解析

作者: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检验科 乔荔


在我们身体的微观世界里,血液时刻奔腾不息。血栓与止血,犹如天平的两端,维持着血液系统的平衡。一旦失衡,疾病便可能乘虚而入。深入了解血栓与止血机制,不仅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更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接下来,让我们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止血的精密“交响”

当血管受损,止血过程如同一场精密的交响乐奏响。首先,血管收缩,减少出血。随后,血小板迅速奔赴“战场”,黏附、聚积形成松软的血小板血栓,堵住伤口。与此同时,凝血因子依次激活,形成凝血瀑布,最终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加固血栓,完成止血。这一系列反应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错都可能影响止血效果。

血栓:体内的“交通堵塞”

血栓则是血管内形成的异常凝块,如同道路上的“交通堵塞”。它的形成与血管壁损伤、血流状态改变以及血液凝固性增加有关。动脉血栓多因血管壁粥样硬化,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静脉血栓常因血流缓慢,如长期卧床、久坐不动等引发。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流阻塞重要器官,引发严重后果,如肺栓塞、脑梗死等。

遗传与环境:血栓与止血的幕后“推手”

遗传因素对血栓与止血影响显著。某些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基因突变,可导致出血倾向,如血友病。而遗传性易栓症则使个体更易形成血栓。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小觑,吸烟、高脂血症、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破坏血管内皮,增加血栓风险。长期口服避孕药、某些药物等也可能干扰凝血机制。

血液学检验:洞察平衡的“火眼金睛”

1.血液学检验的关键项目剖析

在维持血栓与止血平衡的监测体系中,血液学检验的各项关键项目各司其职。血小板计数,作为基础且直观的指标,精确反映循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扮演着先锋角色,其数量的异常增减,直接关联出血或血栓风险。血小板功能检测则深入探究血小板的生理活性,评估其黏附于受损血管壁以及相互聚集形成血栓雏形的能力。当血小板功能障碍时,即便数量正常,止血过程也可能受阻,增加出血倾向;反之,过度活跃的血小板功能,易引发血栓形成。

凝血功能检查包含凝血酶原时间(P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重要指标。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通过测定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等的活性,评估凝血过程启动与进展是否正常。APTT则侧重于内源性凝血途径,检测除凝血因子Ⅶ和ⅩⅢ外的其他凝血因子活性。这些凝血因子在凝血瀑布级联反应中依次激活,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都将导致凝血功能紊乱,或表现为出血不止,或形成血栓。D-二聚体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独具价值,它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升高明确提示体内有血栓形成且正处于纤溶亢进状态,为临床早期识别血栓性疾病提供有力证据。

2.检验结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路径

在临床实践的复杂场景里,血液学检验结果宛如精准导航。对于出血性疾病,详细解读检验报告能精准定位病因。若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出血,如血友病患者,针对性补充相应凝血因子,可迅速恢复凝血功能,有效控制出血症状;若是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补充血小板或采取纠正血小板功能的措施,成为治疗关键。面对血栓性疾病,依据血栓类型及风险分层,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对于动脉血栓,多采用抗血小板治疗,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进一步发展;静脉血栓则常选用抗凝药物,干扰凝血过程,阻止血栓扩大。在整个治疗周期中,持续监测血液学检验指标,根据指标动态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既有效消除病症,又将出血等不良反应风险降至最低。

总之,血栓与止血的平衡,是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通过血液学检验,我们得以窥探这一微观世界的奥秘,为疾病防治提供有力支持。了解相关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微妙平衡。希望大家重视血液健康,在生活中守护好血栓与止血的天平,远离疾病困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