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4月1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麻醉后为啥会做梦? - 数字报刊系统 迎风流泪,中药有招 脐带绕颈的应对之道 股骨骨折后预防静脉血栓的关键 麻醉后为啥会做梦?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麻醉后为啥会做梦?

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莫程


手术结束后,许多患者从麻醉中苏醒时,常会描述一些奇怪的梦境:“我好像在深海里漂浮”“有人追着我跑,却看不清脸”……这些梦境让不少人感到困惑:麻醉不是让人“睡一觉”吗?为什么还会做梦?这些梦是否意味着麻醉出了问题?事实上,麻醉后梦境是临床中常见的现象,但背后的科学机制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本文将揭开麻醉后梦境的神秘面纱,帮助您更从容地面对这场“奇妙之旅”。

 

 麻醉与梦境的科学关联 

 

要理解麻醉后梦境,首先需要了解麻醉药物如何影响大脑。 

 

麻醉并非简单的“让人睡着”,而是通过精准调控大脑活动,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完成手术。以常用的静脉麻醉药丙泊酚为例,它通过增强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让大脑皮层(负责意识)和丘脑(传递感觉信号)进入“休眠状态”。但这一过程并非完全均匀——某些脑区(如脑干)可能仍保持活跃,负责维持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功能。 

 

梦境通常发生在快速眼动(REM)睡眠期,此时大脑皮层活跃,但肌肉松弛,形成“清醒的瘫痪”。麻醉状态下,大脑可能进入类似REM期的“混合状态”:一方面,药物抑制了痛觉和意识;另一方面,部分脑区(如边缘系统,负责情绪记忆)仍可能产生零散的神经活动。这种“半睡半醒”的状态,正是梦境产生的温床。 

 

麻醉后梦境的常见类型与成因 

 

麻醉后梦境的内容看似千差万别,实则暗藏共性规律。从类型上看,片段化梦境最为常见,患者常感觉“画面跳跃”“逻辑混乱”,例如刚梦到身处沙漠,转眼场景又切换至海底,这源于麻醉药物残留导致大脑难以形成连贯记忆,如同拼图缺失了关键碎片;情绪化梦境则多与术前心理状态及手术室环境相关,如术前焦虑、冰冷的器械声或陌生面孔,都可能转化为被追赶、坠落等负面梦境主题,一项针对200例全麻患者的调查显示,约65%的此类梦境反映了潜意识中的压力;而感官残留梦境中,患者可能梦到金属碰撞声或喉咙被堵住,这往往与术中气管插管、器械操作等真实体验的潜意识残留密切相关。

 

个体差异也是影响麻醉后梦境的重要因素。年轻人因大脑神经连接更活跃,梦境可能更为清晰,而老年人受神经递质减少影响,梦境往往更模糊;性格方面,高敏感人群或既往频繁做梦者,麻醉后梦境的发生率更高;此外,麻醉药物剂量也至关重要,过浅可能导致术中知晓,增加噩梦风险,过深则可能完全抑制梦境形成,这些规律为理解麻醉后梦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麻醉后梦境的临床意义 

 

麻醉后梦境是否意味着风险?需要分情况看待。 

 

1.对患者的影响 

短期:约10%~20%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焦虑或困惑,尤其是负面梦境可能加重心理负担。但通常数小时内可自行缓解。 

长期:目前无证据表明麻醉后梦境会导致持久性心理问题。一项追踪5年的研究发现,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与术前基线水平无显著差异。 

 

2.对医生的启示 

术前沟通:通过解释麻醉原理、梦境成因,可减轻患者焦虑。例如,告知患者“梦境是大脑恢复活动的正常现象”,能显著降低术后负面情绪。 

麻醉管理: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等设备,精准控制麻醉深度,减少术中知晓和梦境碎片化的风险。 

 

患者指南:如何应对麻醉后梦境

 

面对麻醉后梦境,患者无需过度担忧,但需掌握科学应对方法。 

 

1.术前准备 

心理建设:了解麻醉后梦境的普遍性,避免将其与手术失败或麻醉事故关联。 

睡眠管理:术前保证7~8小时睡眠,可降低术中脑电活动异常的风险。 

 

2.术后应对 

记录梦境:若梦境反复出现或伴随强烈情绪,可简单记录内容,帮助医生判断是否与药物、手术相关。 

放松技巧:深呼吸(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或正念冥想,可缓解术后紧张。 

及时沟通:若出现持续噩梦(如连续3天同一主题)、严重焦虑或失眠,建议联系麻醉科或心理科。 

 

常见问题解答 

 

问:麻醉后梦境能反映手术效果吗? 

答:不能。梦境内容与手术成功与否无直接关联,更多是大脑在药物作用下的自然反应。 

 

问:所有人麻醉后都会做梦吗? 

答:约50%~80%的患者会报告梦境,但部分人可能因麻醉过深或记忆遗忘而不自知。 

 

问:麻醉后梦境会影响记忆力吗? 

答:短期记忆碎片可能增多,但长期记忆无损害。一项针对1000例患者的MRI研究显示,麻醉后大脑灰质体积与术前无显著差异。 

 

结语

 

麻醉后梦境,本质上是大脑在特殊状态下的“自我表达”。它既非神秘现象,也非医疗失误,而是现代医学中尚未完全解开的谜题之一。通过科学认知与合理应对,我们不仅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更能推动麻醉技术向更人性化、舒适化的方向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