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4月1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正确冰敷消肿,轻松应对肿胀 - 数字报刊系统 如何正确使用胰岛素 心慌、胸闷,心电图:揭示身体秘密的钥匙 孕妇B族链球菌筛查有必要吗? 正确冰敷消肿,轻松应对肿胀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确冰敷消肿,轻松应对肿胀

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附属医院下肢创伤骨科、足踝骨科 冯淑芬


 

在运动损伤之后,可能会出现局部肿胀表现,也会伴随较为明显的疼痛感,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运动损伤后及时冰敷是非常重要的,冰敷可用于扭伤、拉伤、劳损、肌肉挫伤和淤青,冰敷能快速有效地收缩血管,减少组织胺释放,能够减轻肿胀的发生,也能够改善患者的疼痛感。

冰敷也是需要有一定诀窍的,如果冰敷不当也可能会导致皮肤冻伤从而引发水肿等并发症。那么,冰敷消肿有哪些诀窍呢?接下来就给大家科普一些相关知识,希望为大家提供帮助。

冰敷消肿的原理

冰敷适合运动损伤、(扭伤、拉伤),术后肿胀,关节炎症急性性。另外慢性疼痛、血液循环问题、开放性伤口不适合冰敷。还有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或者血液循环障碍患者就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冰敷。

1. 缓解疼痛

    冰敷能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度,减缓神经传导速度和减少神经兴奋性,有效减轻疼痛。

2. 收缩血管

    冰敷具有收缩血管的效果,使受伤部位的温度会降低,血管会被收缩,血液流通也会被限制,能够有效降低组织渗出量,从而起到消肿效果。

3. 抑制炎症

冰敷能有效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少炎症发生引起的疼痛与肿胀。同时,通过降低局部皮肤温度,缓解炎性反应。

冰敷消肿的诀窍

1. 立即实施冰敷

在剧烈活动或者外伤之后,受伤区域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肿胀,并且肿胀也会随着渗出的增多而加重,因此患者需要立即实施冰敷。一般来说,在发现受伤后,如果没有开放性伤口,那么患者需要立刻对骨折部位进行冰敷,冰敷开始得越早,减少渗出的效果就更好,也能够有效消除肿胀。

2. 冰敷材料

冰敷材料最简单是选用毛巾包裹冰块,比如患者可以在冰箱取出冰块,用干净的毛巾包裹着冰块放在骨折部位;如果患者在室外也可以让同伴寻找奶茶店等能够快速获得冰块的地方,并用衣物包裹着冰块敷在骨折部位。如果没有条件尽快获得冰块,也可以使用冷饮、冷水毛巾、环保凝胶冰敷袋等等。最佳的冰敷材料是0的冰水混合物,可以在便利店用一次性保鲜袋装入1/3冰块及2/3水制作而成。或者冰杯法(推荐使用):把一次纸杯装满水,放在冰箱里。把杯子上1/3部分撕掉,倒拿杯子,用露出的冰按摩伤处,让冰逐渐融化。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冷敷时一定要避免冷敷材料直接接触皮肤,而是要将材料包裹起来,否则可能会导致皮肤冻伤。

3. 冰敷位置

在获得冰敷材料后,患者需要将材料准确放置于肿胀部位,同时避开有开放性创口位置,避免用力按压,否则可能会加重疼痛感。同时,患者也应当要注意将冷敷材料完全覆盖整个肿胀区域,让肿胀区域能够均匀地受到低温影响,从而控制肿胀,起到消肿效果。

4. 冰敷时间

冰敷并不是一直在肿胀部位敷,否则可能会导致机体温度过低。在冰敷过程中,建议患者将每次冰敷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随后停止冰敷30分钟,让组织和皮肤逐渐恢复正常温度,并再次进行冰敷,以此类推。一般来说,冰敷需要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反复进行,尤其是受伤的24小时以内要尽量多冰敷几次,但一定要注意冰敷的间隔时间,不要一直在肿胀部位冰敷。48小时之后应改用热敷及其他治疗。

5.冰敷时抬高

冰敷时不要忘了抬高受伤肢体,高于心脏水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液体总会在低处聚集,人体大部分是用水做的,将患肢抬高,有利于消肿,缓解疼痛。使你的伤病迅速度过炎症阶段,更早地进入的修复阶段。

6.观察反应

在冰敷过程中,患者应当注意观察局部情况,避免冰敷过度。首先,患者需要凭借自己的感觉来评估冰敷材料是否合适,如果感觉到冰敷材料过于寒冷,可以在材料外增加包裹,使冰块与皮肤增加间隔,避免过于寒冷。其次,在冰敷期间,患者应当注意自己的感觉并观察皮肤颜色,如果感觉疼痛感进一步加剧,或者出现皮肤麻木、皮肤苍白等表现,表示可能存在冻伤,需要立刻停止冰敷,让身体逐渐恢复正常温度。

7.其他处理

合并有开放性伤口或者骨折时,首先进行创口清创换药处理,保持骨折部位的制动,并选择长夹板或者木板固定,避免骨折部位出现移位,再进行局部冰敷。其次,需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保持冷静的情绪等待医务人员的到来,在此期间不要擅自移动,否则可能会增加二次受伤的风险。

综上所述,在创伤早期冰敷是消肿的重要方式,希望大家能够学习一些冰敷的诀窍,防患于未然。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