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4月1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外伤出血怎样紧急处理 - 数字报刊系统 宝宝黄疸不退的护理要点 外伤出血怎样紧急处理  心电图检查,这些准备你要做! 近视低龄化,防控刻不容缓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伤出血怎样紧急处理

作者: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蓝娅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厨房里的切菜小伤,还是户外运动中的不慎摔倒,外伤出血都是我们可能会遇到的紧急情况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出血,正确的紧急处理不仅能有效止血,还能为后续的医疗救治赢得宝贵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旨在向大家普及外伤出血的紧急处理方法,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守护者。

一、认识外伤出血类型

根据出血血管的不同,外伤出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动脉出血

特点:血液颜色鲜红,出血速度快,呈喷射状或搏动性涌出。

危害:动脉出血往往量大且迅速,若不及时止血,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 静脉出血

特点:血液颜色暗红,出血速度较动脉出血慢,但持续不断,呈涌出状。

危害:虽然静脉出血不如动脉出血猛烈,但长时间未得到控制同样会导致失血过多。

3. 毛细血管出血

特点:出血量小,血液呈渗出状,颜色多为鲜红色或淡红色。

危害:虽然毛细血管出血的危害性相对较小,但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可能引起感染或影响伤口愈合。

二、基本止血原则

面对外伤出血,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止血原则:

1. 保持冷静

重要性: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是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惊慌失措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行动指南:深呼吸,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迅速评估伤情,采取合适的止血措施。

2. 直接压迫

原理:通过外力直接作用于伤口,压迫出血点或血管,阻断血液流动,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操作方法:使用清洁的纱布、绷带或干净的衣物等物品,直接覆盖在伤口上,并用力按压。注意保持压力稳定且持续,直到出血停止为止。

3. 抬高患肢

原理:利用重力作用,减少血液流向伤口,从而减缓出血速度。

适用范围:适用于四肢受伤的情况。将受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减少出血量。

4. 及时求助

重要性:虽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止血措施来应对外伤出血,但专业的医疗救治才是确保伤者安全的最终保障。

行动指南:在进行初步处理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将伤者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三、具体止血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外伤出血,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

1. 压迫止血法

(1)  适用情况:适用于大多数外伤出血情况,特别是当出血点明确且易于压迫时。

(2)  操作步骤

准备材料:清洁的纱布、绷带或干净的衣物等。

覆盖伤口:将准备好的材料轻轻覆盖在伤口上,避免直接用手接触伤口(除非必要且手已清洁)。

施加压力:用手掌或绷带等物品对伤口施加稳定的压力,保持压力持续且均匀。

观察情况:持续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如出血停止,则可适当减轻压力;如出血未停或加重,则需继续加大压力或采用其他止血方法。

2. 加压包扎法

(1)  适用情况:适用于较小的伤口或毛细血管出血情况。

(2)  操作步骤

消毒伤口:使用碘伏等消毒液对伤口进行初步消毒处理(如条件允许)。

放置纱布:在伤口上放置一块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敷料。

加压包扎:使用绷带或干净的布条对伤口进行加压包扎。注意包扎时要适度加压,既要保证止血效果又要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定期检查:包扎后应定期检查伤口情况,如发现纱布渗透或出血未止等情况应及时更换纱布并重新包扎。

3.指压止血法

(1)  适用情况:适用于头部、颈部、四肢等部位的动脉出血情况,且无法直接压迫伤口时。

(2)  操作步骤

了解解剖结构:事先了解人体各部位动脉的走向和分布特点以便准确找到压迫点。

准确按压:用手指或手掌等物品对出血动脉的近心端进行准确按压以阻断血液流动。注意按压时要用力适中且持续稳定以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或神经。

配合其他方法:在指压止血的同时可配合其他止血方法如加压包扎法等以提高止血效果。

4.止血带/止血钳

(1)  适用情况:适用于严重出血且其他方法无效时的极端情况。

(2)  注意事项

慎用原则:止血带/止血钳等工具应慎用以免因使用不当而造成组织损伤或坏死等严重后果。

正确使用:在使用前应先对伤口进行初步处理并确定出血部位和性质;使用时应注意松紧度适中,以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导致止血失败;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肢体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使用后应及时松开止血带并观察肢体血运情况,以评估止血效果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