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3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 - 数字报刊系统 慢性创面的护理要点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 稽留流产用药期间如何调整心态? 失眠了,哪种安眠药适合?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

作者:来宾市兴宾区妇幼保健院 陈智

儿童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然而他们也是各种疾病容易侵袭的对象。其中,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两种常见的儿童疾病。虽然这两种疾病在症状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实际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确地区分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对于及时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

深入了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发,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且肠道病毒71型常导致重症及死亡病例。其症状包括发热,手、足、臀部的斑丘疹、疱疹,口腔咽峡部疱疹,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腹泻。少数情况下,病毒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肺水肿、肺出血或循环障碍等严重病症。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粪口传播、呼吸道传染,通常在夏季和初秋高发,因为这个时期气温较高,病毒容易繁殖。

疱疹性咽峡炎的详解

疱疹性咽峡炎则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主要是由A组柯萨奇病毒,偶尔也由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与手足口病不同,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主要集中在咽峡部,可能伴随扁桃体肿大。患者常常会出现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于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等症状。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位于咽喉部位,因此患者在吞咽时会感到特别疼痛。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也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粪口传播、呼吸道传染,潜伏期一般为2-7天。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差异

1.病因不同: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疱疹性咽峡炎虽然也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但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和呼吸道传播,其传染性相对较低。

2. 症状不同:根据肠道病毒感染后在人体的表现不同来命名这两种病,如果疱疹只出现在咽喉,就是疱疹性咽峡炎,如果嘴巴、手足、臀部都出现皮疹,就是手足口病。但是由于病程的不同时期,有可能在早期误认为是疱疹性咽峡炎,之后皮疹在手足和臀部出现以后,才能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

3. 治疗与护理重点不同: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属病毒感染的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治疗,一周可自愈。治疗以退热、止惊为主,可辅以抗病毒药物。期间需隔离、休息,保持饮食清淡,并注重口腔和皮肤护理。手足口病在治疗上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做好皮肤和口腔的清洁护理。疱疹性咽峡炎则更注重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继发感染,并在高烧时及时降温处理

万一娃“中招”,如何护理?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很相似,因此治疗措施也基本一样,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般都可顺利康复。

1、注意隔离: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第二周也还具有一定传染性,应隔离2周。

2、发热要进行降温退热处理:一定要监测好体温情况,发热要及时进行降温退热处理,增加宝宝的舒适度,可以温水擦浴。禁止酒精擦浴,不推荐冰水擦浴。38.5度以上建议使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

3、注意观察病情: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若孩子频繁的高烧、进食少、小便减少、烦躁、抽搐等等说明容易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就诊或复诊,手足口病要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4、合理用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病毒所致,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抗病毒类的药物治疗。然而服用抗生素无效,还会引起自身菌群紊乱,应遵从医嘱,合理用药。

5、饮食护理:患病期间,孩子的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以流质、易消化为主,并及时补充液体。

6、口腔护理:可以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可使用开喉剑喷雾剂、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假单胞菌)等减轻口腔患处疼痛。

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预防措施在保护孩子免受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等传染病侵害方面至关重要。这些疾病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更容易传播,特别是在疾病高发季节,因此家长应避免带孩子去这些场所。

此外,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非常关键,如不乱摸公共物品,不将手指放入口中,这能有效阻断病菌的传播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定期接种相关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风险,为孩子筑起一道免疫屏障。

结论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常见病毒性感染病。细心观察孩子症状、及时就医、遵循医嘱,可有效控制病情,让孩子尽快康复。同时,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与病患密切接触等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希望家长们能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降低感染风险。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