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意浓浓之时,就是柿子上市的季节。金灿灿的鲜柿子或者柿饼子不仅颜值高,味道也香甜可口而且柿子还是一味重要中药,深受人们喜爱。中医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归肺、心、大肠经。功效主治: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凉血止血功效,可用于治疗咯血、吐血、便血等出血病症。如将柿子制成柿饼,其止血作用更佳。《千金·食治》:“主火疮,金疮,止痛。”《滇南本草》:“治血淋、肠风下血。”《本草纲目》:“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西医对柿子的营养价值研究也很多,认为柿子营养丰富,富含各类碳水化合物,能快速为人体供能,使人产生饱腹感。柿子含有少量蛋白质和脂肪,在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有一定作用。柿子富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对保护视力、维护皮肤和黏膜健康很重要,能预防夜盲症和皮肤干燥。维生素C含量很高,每100克柿子含维生素C约30毫克,有抗氧化作用,能增强免疫力、促进胶原蛋白合成,还可促进铁吸收,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还含有维生素B族等,参与身体新陈代谢,保证各器官和系统正常运转。 矿物质钾含量较高,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和血压稳定,还能促进肌肉收缩和神经传导。镁、钙等矿物质,对骨骼健康、神经调节和肌肉功能有重要作用,有助于维持骨骼强度和密度,保证神经信号正常传递。黄酮类化合物:如芦丁等,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单宁:柿子中的单宁有涩味,有一定抗菌、抗病毒作用,但大量摄入可能影响蛋白质和矿物质吸收,不宜空腹大量食用。
柿子虽然好吃,营养价值高,然而,关于柿子的传言也不少,有人说柿子吃多了会得胃结石,甚至会导致肠梗阻,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这是真的吗?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柿子确实有可能导致胃肠结石,甚至肠梗阻的,如果治疗不及时甚至有肠梗阻加重穿孔,严重感染休克甚至死亡的风险。
柿子,含有较多的鞣酸(又称单宁酸),尤其是未完全成熟的柿子含鞣酸量更大。市场采摘的柿子多数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未完全成熟的柿子。鞣酸与胃酸接触后,会与食用的蛋白质(比如鱼、螃、鸡蛋,瘦肉,牛奶等)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如果大量食用柿子,特别是空腹食用,这些沉淀物就容易在胃内积聚,形成胃结石。
比较大的胃结石可能首先堵塞胃和十二指肠连接部位的幽门,导致幽门梗阻,很快就会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和呕吐的症状。比较小的胃结石可能症状轻微,但也能引起轻度的胃部不适、腹胀、恶心等症状。比较小的胃石会进入十二指肠,然后进入小肠,如果顺利的话,进入大肠,随着大便排出体外。如果肠道有狭窄(比如做过腹腔手术形成的粘连)或者先天发育不良,就会堵塞在肠道的任何位置,引发肠梗阻。越是靠近幽门的位置梗阻发病越早,可以表现为剧烈的腹痛、呕吐、排气和排便困难等症状。如果一直不能缓解,严重时就会导致肠道过分膨胀,然后缺血和穿孔,需要急诊手术治疗,治疗不及时甚至可能引发生命危险。
所以如果吃了柿子或柿饼子,出现了上述的症状,一定及时就医。可以胃镜检查治疗,一旦胃镜发现胃石,可以通切割碎成小块排出或取出。如果胃肠结石导致了肠梗阻治疗就要复杂的多,治疗可以下肠梗阻导管到小肠的梗阻位置,用1%-2%的碳酸氢钠溶液溶石排出,如果总不缓解,手术是最终的解决途径。
那么,柿子到底吃还是不吃呢?又如何健康愉快地享用柿子呢?
第一、不要空腹吃柿子。空腹时胃酸分泌较多,更容易形成胃结石。建议在饭后食用柿子,并控制食用量,一天不要超过1-2个。
第二、不要吃未成熟的柿子。未成熟的柿子鞣酸含量更高,更容易形成胃结石。选择成熟、软糯的柿子食用。
第三、不要与高蛋白食物同食。柿子中的鞣酸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沉淀,因此不建议与鱼、虾、蟹、蛋、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同食。
第四、特殊人群慎食。比如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较弱或脾胃虚寒的人群一定要控制柿子的食用量。
第五、做过腹腔手术的人,最好就不要吃柿子了。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分享给大家,柿子和那个享誉世界的可口可乐可是绝配呀,类似的还有雪碧、芬达等碳酸饮料。碳酸饮料含有碳酸氢钠和二氧化碳。其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和排空。碳酸氢钠液体成分有溶解鞣酸结石的作用。注意饮用适量,避免摄入过多糖分。糖尿病患者可以喝一些无糖碳酸饮料。
除了柿子,还有以下食物也容易引发肠梗阻,需要注意:
1、容易形成胃结石的食物:柿饼子、如黑枣、山楂等富含鞣酸的食物。
2、不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年糕、汤圆、粽子等,食用时要充分加热,避免食用过多。
3、有过腹腔手术病史的人还要避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竹笋、芹菜、韭菜等,食用时要注意细嚼慢咽,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
总之,柿子美味可口,但也要注意食用方法和量,不要为了口腹之欲影响了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一旦食用柿子后出现腹痛、腹胀、恶心等症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