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3月2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医调理慢性咳嗽有妙招 - 数字报刊系统 长期服用助眠药,这些事你得注意 一氧化碳中毒:冬季里的隐形杀手 消化性溃疡不再痛,中医西医联手治 中医调理慢性咳嗽有妙招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调理慢性咳嗽有妙招

作者:平南县中医医院 黄良丹

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是很多人生活中的“常客”。它不像感冒那样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是像一位“不速之客”,久久不肯离去。很多人试遍了各种止咳药、抗生素,却依然不见好转。这时候,不妨换个思路,看看中医是如何调理慢性咳嗽的。

慢性咳嗽,为什么这么难缠?

慢性咳嗽通常指持续8周以上的咳嗽。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呼吸道感染、哮喘、胃食管反流、过敏等。西医治疗通常针对病因,比如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用抗过敏药缓解过敏症状。但有些慢性咳嗽,病因复杂,西医治疗效果有限,这时候中医的“整体调理”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咳嗽不仅仅是肺的问题,而是与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肺主呼吸,但脾主运化,肾主纳气,肝主疏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引发咳嗽。因此,中医调理慢性咳嗽,不仅仅是“止咳”,而是通过调理全身气血、脏腑功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医如何看待慢性咳嗽?

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多由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引起,病程较短;而慢性咳嗽多属于内伤咳嗽,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肺虚咳嗽: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的人,容易感到气短、乏力,咳嗽声低弱,痰少或无痰。这类咳嗽多见于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脾虚咳嗽: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脾虚的人,体内湿气重,容易生痰,咳嗽时痰多且稀白,常伴有食欲缺乏、腹胀等症状。

肾虚咳嗽:肾主纳气,肾虚的人,气不归元,容易出现咳嗽、气喘,尤其在夜间或活动后加重。这类咳嗽多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者。

肝火犯肺:肝主疏泄,情绪波动大、压力大的人,容易肝气郁结,化火犯肺,导致咳嗽,常伴有胸胁胀痛、口干口苦等症状。

中医调理慢性咳嗽的“妙招”

中医调理慢性咳嗽,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调理方法:

中药调理

中药是中医调理慢性咳嗽的主要手段之一。常用的中药有:

肺虚咳嗽:可用补肺汤,主要成分有黄芪、党参、五味子等,补肺益气,止咳化痰。

脾虚咳嗽:可用六君子汤,主要成分有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化痰,止咳平喘。

肾虚咳嗽:可用金匮肾气丸,主要成分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补肾纳气,止咳平喘。

肝火犯肺:可用黛蛤散,主要成分有青黛、蛤壳等,清肝泻火,止咳化痰。

食疗调理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很多食物也有调理咳嗽的作用。比如:

梨:梨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尤其适合肺燥咳嗽。可以将梨炖冰糖,或者煮成梨水饮用。

百合:百合有润肺安神的功效,适合肺虚咳嗽。可以用百合煮粥,或者与银耳一起炖汤。

山药:山药健脾益肺,适合脾虚咳嗽。可以将山药煮粥,或者蒸熟后直接食用。

核桃:核桃补肾纳气,适合肾虚咳嗽。可以将核桃仁与蜂蜜一起食用,或者煮成核桃粥。

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咳嗽。常用的穴位有: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按摩此穴可以补肺气,止咳化痰。

膻中穴:位于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按摩此穴可以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膝盖下3寸。按摩此穴可以健脾益气,增强免疫力。

生活方式调整

除了药物和食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也非常重要。中医认为,慢性咳嗽与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有关,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受凉: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尤其是风寒。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大、压力大容易导致肝气郁结,化火犯肺,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方式。

慢性咳嗽,中医调理需要耐心

中医调理慢性咳嗽,讲究“慢病慢治”,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通过调理全身气血、脏腑功能,往往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此,患者需要有耐心,坚持调理,才能看到效果。

当然,中医调理并不排斥西医治疗。对于一些病因明确的慢性咳嗽,比如哮喘、胃食管反流等,西医治疗仍然是首选。中医可以作为辅助治疗,帮助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

慢性咳嗽虽然让人烦恼,但中医调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中药调理、穴位按摩、艾灸治疗和饮食调理等多种手段,综合改善身体状况,缓解咳嗽症状。如果你正在被慢性咳嗽困扰,不妨试试中医调理,说不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