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胃疼。而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可能患的是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据统计,大约 10% 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会受到消化性溃疡的困扰。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胃出血、胃穿孔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让消化性溃疡不再疼痛。
认识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上腹部疼痛。胃溃疡的疼痛多在进食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出现,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食后又再次发作,呈现出 “进食 - 疼痛 - 缓解” 的规律。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则多在空腹时发作,比如在两餐之间或者夜间,疼痛较为剧烈,进食后疼痛反而会减轻,呈现 “疼痛 - 进食 - 缓解” 的特点。除了疼痛,患者还可能伴有反酸、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的消化性溃疡,会影响患者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导致体重下降、贫血等问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西医治疗
西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有着明确的治疗方案和显著的疗效。首先,西医会通过胃镜检查来明确溃疡的部位、大小和严重程度。确诊后,治疗的关键在于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存在感染的话)。
常用的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它们能够强效抑制胃酸的分泌,为溃疡的愈合创造良好的环境。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枸橼酸铋钾等,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等对溃疡面的进一步侵蚀,促进溃疡的愈合。如果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西医会采用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即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加上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和一种铋剂,疗程通常为 10 - 14 天。通过这些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能够在短期内得到明显缓解,溃疡也能在一定时间内愈合。
中医治疗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将其归属于 “胃脘痛”“嘈杂” 等范畴。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辨证论治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
对于脾胃虚弱型的消化性溃疡,中医常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这些方剂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溃疡的愈合。对于肝郁气滞型的患者,中医则以疏肝理气为治疗原则,常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调节气机,从而减轻疼痛症状。此外,中医还会采用针灸、艾灸等外治疗法。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内关等,来调节胃肠功能,缓解疼痛。艾灸则利用艾草的温热特性,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增强脾胃的功能。中医治疗虽然起效相对较慢,但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减少溃疡的复发。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疗效更佳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疾病的急性期,西医的治疗手段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抑制胃酸分泌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控制病情的发展。而中医则可以在这个阶段辅助治疗,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如一些患者在服用抗生素时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中医通过调理脾胃可以缓解这些症状。在疾病的缓解期,中医的整体调理作用就更加凸显。通过中药的调理,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脾胃功能,减少溃疡的复发。同时,结合中医的饮食调理和情志疏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源头上预防疾病的再次发作。
例如,一位患有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经过西医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但在停药后不久,又出现了轻微的疼痛和反酸症状。此时,他寻求中医的帮助。中医通过辨证,认为他属于脾胃虚寒型,给予了温阳健脾的中药治疗,并配合艾灸足三里等穴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而且体质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之后溃疡也没有再复发。
结语
消化性溃疡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我们有信心让患者摆脱疼痛的困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相信在中西医的联手努力下,消化性溃疡将不再是难以攻克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