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痛在所有急诊科就诊原因中占比高达7%-10%,而急性阑尾炎是导致急性腹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也是急腹症住院的年轻患者中最常见的诊断。据统计,2021年,全球约有1700万阑尾炎新发病例,其中我国有404万新发病例(约占23.76%),我国每10万人中就有312人罹患此病。急性阑尾炎发病年龄跨度大,从青少年到老年人,甚至妊娠期妇女均不例外,好发年龄为10-30岁。急性阑尾炎发病率高,如果能早诊断、早治疗,则效果较好,但如果延误治疗,则会导致病情加重,死亡风险增加。据统计,急性阑尾炎穿孔率在16%-40%不等,年轻人(40%-57%)和50岁以上患者(55%-70%)的发生频率更高。急性非坏疽性急性阑尾炎的死亡风险低于0.1%,但坏疽性急性阑尾炎的死亡风险升高至0.6%,急性阑尾炎穿孔则病死较高,约为5%。本文简要介绍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延误治疗的后果以及治疗策略,让大家对该病有一定的认识。
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原因
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原因主要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_——
阑尾管腔阻塞:这是最为常见的病因。阑尾是一条管腔细长、开口狭小盲管,其管腔易受淋巴滤泡增生、粪石、结石、异物或肿瘤等阻塞,导致分泌物无法排出,腔内压力增加,进而压迫阑尾壁,影响血液循环,加剧炎症,甚至坏疽、穿孔。
细菌感染:阑尾管腔与盲肠相通,腔内有大量微生物存在,当发生梗阻时,存留在远端死腔内的细菌大量繁殖,产生细菌毒素,损伤阑尾黏膜并形成溃疡,严重者导致穿孔。
阑尾先天畸形:如阑尾过长、扭曲、管腔细小等解剖异常,也可增加阑尾炎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症,其典型症状包括转移性右下腹痛,即疼痛初起于上腹部或脐周,逐渐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同时伴有发热、恶心及呕吐等不适。
体格检查时,右下腹存在明显的固定压痛点,医学上称之为“麦氏点”。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便秘、腹泻或腹胀等症状。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急性阑尾炎,医生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如炎症指标检测、B超、CT等)进行综合考虑来明确诊断。及时的诊断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能够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延误治疗的后果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病,若能早期治疗,则效果良好。但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导致病情进展,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具体包括——
阑尾穿孔:随着炎症的进展,阑尾壁可能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坏死,最终导致穿孔。穿孔后,肠道内的细菌和内容物会进入腹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严重者可致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腹腔脓肿:是阑尾炎未经及时治疗的后果之一,其中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最常见,也可见于盆腔、膈下或肠间隙等处。临床表现有麻痹性肠梗阻的腹胀症状、压痛性肿块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等。
化脓性门静脉炎:阑尾静脉中的感染性血栓可沿肠系膜上静脉回流至门静脉,引起化脓性门静脉炎,表现为寒战、高热、黄疸、肝大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细菌性肝脓肿,威胁生命安全。
内、外瘘形成:腹腔脓肿若未及时引流,在少数病例中,脓肿会穿破肠管、膀胱、阴道或腹壁,形成内瘘或外瘘。一旦形成瘘管,脓液便可经此排出。内瘘或外瘘的形成,进一步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对患者健康造成进一步威胁,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治疗策略
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应尽早,其方案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
手术治疗:对于绝大多数的急性阑尾炎来说,一旦确诊,应尽早施行阑尾切除术。此时手术操作较简易,术后并发症少。如化脓坏疽或穿孔后再手术,不但操作困难且术后并发症会明显增加。在围手术期,应同时进行有效地抗感染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有效地抗感染和补液治疗等,仅适用于:(1)单纯性阑尾炎及急性阑尾炎的早期阶段,适当药物治疗可恢复正常。但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则仍可能需手术治疗。(2)病人不接受手术治疗,全身情况差或客观条件不允许,或伴存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有手术禁忌证者。
结语
急性阑尾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外科急症,我们应提高健康意识,学会识别其典型症状如转移性右下腹痛等,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进而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少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等。通过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疗效,保障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