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血怎么是黑的呀,我的血好粘稠哦”相信这样的问题对于在采血窗口抽血的工作人员都不陌生吧!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与血液粘稠度检测相关的项目——血液流变学分析。
一、血流变学:研究血液流动影响因素的一门学科
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与变形规律的学科。血液因受到心脏的收缩压力而流动于血管中,在血管内呈层流运动,每一个环状层的流速都不同,在血管轴线中心流速最快,距离中心越远则流速越慢,而紧贴血管壁的流速为零。相邻流层间受到一组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的拉力与阻力称为粘滞力,又称为切变力。血液属于非牛顿流体,受力后粘度随切变率变化而改变,通过血流变分析仪测定血液在不同切变率下的粘度,以及血液有形成分的流变特性,如红细胞聚集性、变形性,表面电荷等。
二、血流变分析报告:血液粘稠度的“晴雨表”
血流变分析报告,正是基于血流变学原理,通过血流变分析仪对抗凝全血和血浆标本的检测,对血液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进行全面评估后得出的结果。这份报告,就像是一份血液粘稠性的“体检报告”,能够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甚至预示着某些疾病的风险。常见的重要检测指标有以下几点:
1. 血液粘度:主要指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又分为高中低三种切变力下的血液粘度,分别代表了不同受力下的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受到的粘滞力大小。
a.全血(高切,中切,低切)粘度:反映血液整体的流动性能,粘度越高,血液流动越困难,这一指标主要受红细胞比容的影响。(高切,中切,低切) 粘度分别代表在不同的受力下,血液流动的粘度(阻力)大小,对应不同大小的血管及血管内不同位置的血细胞受到的不同压力下血液的粘稠度。
b.血浆粘度:主要反映血浆中蛋白质、脂类、电解质成分对血液流动的影响,其中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最大。
2红细胞压积:当红细胞压积在0.1-0.8时,在同一切变率下,全血粘度与红细胞比容成正相关,红细胞比容越大,粘度越高。当压积超过0.8时,血液便失去流动性。
3.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聚集性是指当血液的切变力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红细胞互相叠连形成缗钱状聚集的能力。切变率越低,聚集性越大,粘度越高,从而影响血液流动,这是引起低切变率下血液粘度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4.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发生改变的能力,与红细胞寿命及细胞膜成分相关,是微循环灌注的必要条件。红细胞的变形性是影响高切变率时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红细胞变形性的大小和取向随切变率增加而增加,从而使全血粘度降低,血液阻力降低。
三、血流变异常:疾病的“预警灯”
血流变异常,往往是身体发出的一种“预警信号”,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流变异常及其可能预示的疾病:
1. 全血粘度升高:
心脑血管疾病:脑血栓、脑供血不足、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等在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前,往往都出现血流变指标的异常,如粘度增加、血沉加快、红细胞比容增高等。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与红细胞膜结构改变导致变形性降低,聚集性增加,微循环障碍有关。
血液病: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与红细胞压积增加,纤维蛋白原增加有关。
2.全血粘度降低:常见于各种贫血导致的红细胞压积降低。
3.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可能预示血液循环障碍,如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小动脉内红细胞聚集会引起血流障碍,组织供养障碍等。
四、应对血流变异常:生活方式的调整与医疗干预
面对血流变异常,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必要的医疗干预,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血液的流动性和变形性,降低疾病的风险。
1.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整:减少高脂肪、高糖分、高盐分的食物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比例。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对血管和血液都有不良影响,应尽量避免。
2. 医疗干预:
对于严重的血流变异常,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药物治疗方案。
在某些情况下,如血栓形成风险较高时,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预防性抗凝治疗。
结语
血流变分析报告,这份看似枯燥无味的医学文件,实则蕴含着我们健康的“密码”。通过深入了解血流变学的原理,掌握看懂血流变分析报告的方法,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还能在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中抢占先机。让我们携手共筑健康的防线,让血流变分析报告成为我们健康的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