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能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免受疼痛的侵扰,为医生的精细操作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由于缺乏对麻醉的认识,每当提及麻醉,不少人心中总会涌起一丝不安与恐惧:麻醉是否真的安全?会不会醒来后变傻?听听麻醉医生怎么说!
麻醉的基本概念
麻醉是通过使用麻醉药物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使人体暂时丧失痛觉的一种医疗技术。主要目的是阻断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痛觉,便于手术医生进行手术操作。这种由麻醉药物对人体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产生的作用是可逆性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验证。通过专业的麻醉团队、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科学的麻醉管理,均可以提高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从而降低手术麻醉风险。
麻醉医生是如何保障患者安全的?
麻醉前评估: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是否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正在服用的药物等信息。如果患者合并有房颤、高血压这类疾病,麻醉医生会格外谨慎地制定麻醉方案,与内科医生协同,确保患者的循环系统在麻醉过程中尽可能保持稳定。例如,合理调整降压药物,优化心脏功能,以降低麻醉风险。
麻醉方式选择:并非随意而定。麻醉医生会综合考虑手术类型、患者的身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如果是较为短小、体表的手术,可能会采用局部麻醉或区域阻滞麻醉,这样对患者全身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于较大、复杂的手术,可能会采用全身麻醉或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等复合方式。比如在腹部手术中,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既能保证患者在手术中无痛、肌肉松弛便于手术操作,又能通过硬膜外麻醉的术后镇痛作用减少患者术后的痛苦。
麻醉药物选择:麻醉药物的使用也十分讲究。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身体状况等精确计算药物剂量。现在的麻醉药物大多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可控、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特点。比如丙泊酚,能让患者迅速进入麻醉状态,手术结束后又能较快苏醒;瑞芬太尼在术中提供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代谢迅速,不会在体内大量蓄积。而且,我们在麻醉过程中会根据手术进展和患者的身体反应实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麻醉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术中管理:麻醉并非简单的“打一针”,而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精细化的过程。麻醉团队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护士和技术人员组成,在麻醉过程中,会运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从最基本的心电图、血压监测,到更精密的如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来精准把控麻醉深度,确保患者既不会在手术中 “醒来”,也不会因麻醉过深而出现严重并发症。例如,对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我们会持续观察心率和心律变化,一旦出现异常,会及时采取措施。对于高血压患者,会严格控制血压波动,避免血压过高引发脑血管意外或过低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确保患者的安全。
术后管理:术后麻醉医生也不会放松对患者的关注。会妥善处理患者的术后疼痛,通过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静脉自控镇痛(PCIA)等方式,让患者在相对舒适的状态下度过术后恢复期。同时,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的变化,预防和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麻醉后并发症,如恶心、呕吐、低血压等。
打破对麻醉的常见误解
麻醉会让人变傻?
大量的临床研究和观察表明,在单次、短时间的麻醉后,患者的认知功能一般不会受到长期影响。
对于需要多次麻醉或者长时间麻醉的情况,虽然有些研究发现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认知功能的波动,但这通常也是暂时的。
对于老年人和儿童这两个特殊人群,大家可能会更加担心麻醉对智力的影响。在老年人中,由于其本身大脑功能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减退,并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等,这些因素会增加麻醉后认知功能改变的风险。但即使如此,在合理的麻醉管理下,这种风险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结语
麻醉虽然在很多人眼中充满神秘和恐惧,但通过了解麻醉的定义、麻醉管理以及对麻醉的误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麻醉,消除对它的恐惧。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尽最大努力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让我们相信专业,相信科学,携手共筑健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