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似乎成了许多人的 “常客”。夜晚躺在床上,双眼望着天花板,思绪却如同脱缰的野马,怎么也停不下来,眼睁睁看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第二天又顶着疲惫的身躯强撑着面对生活。失眠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精神状态,长期下来,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诸多危害。那么,当失眠来袭,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今天,就让神经内科医生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一、了解失眠的原因
1.心理因素
心理压力是导致失眠的常见 “元凶” 之一。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工作上的竞争、学业的重担、人际关系的困扰等,常常让我们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使到了夜晚,身体已经躺平,大脑却还在不停地运转,担忧着未完成的任务、即将到来的挑战,难以放松进入睡眠模式。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与失眠紧密相连,负面情绪如同乌云笼罩,使得入睡变得异常艰难。
2.不良生活习惯
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手机、电脑等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调节人体睡眠节律的重要激素,它的分泌减少,睡眠自然就被打乱了。此外,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日夜颠倒,会使生物钟紊乱,身体失去了正常的睡眠信号。过度饮用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也会影响睡眠。
3.环境因素
噪音过大,如临街的马路传来的汽车轰鸣声、邻居家的装修声,会不断干扰我们的听觉神经,使大脑难以平静。光线过强,哪怕是透过窗帘缝隙的一丝微光,都可能影响松果体对黑暗环境的感知,进而影响褪黑素分泌。床垫不舒服、枕头不合适,要么过硬让身体硌得慌,要么过软无法给颈部提供良好支撑,导致身体处于不放松的状态,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二、应对失眠的方法
1.调整心态
当意识到心理因素在作祟时,调整心态就成了关键一步。学会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再缓缓地呼气,重复几次,帮助身体和大脑排出紧张情绪。冥想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找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一个特定的意象,排除杂念,让思绪平静下来。日常还可以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让人愉悦的物质,还能帮助晚上更快入睡,不过要注意运动时间,避免临近睡前剧烈运动。
2.改善生活习惯
首先要做到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时间差,让生物钟逐渐稳定下来。睡前 1 - 2 小时内,远离电子产品,可改为阅读纸质书籍,让大脑从兴奋状态慢慢过渡到平静。控制咖啡因的摄入,午后尽量避免饮用咖啡、浓茶,如果实在想喝,选择低咖啡因或无咖啡因的饮品。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使用遮光窗帘、耳塞,挑选软硬适中、贴合身体曲线的床垫和枕头,让睡眠空间成为放松的 “港湾”。
3.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失眠问题持续较长时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自行调整效果不佳,那就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对于短期失眠,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开具一些助眠药物,帮助患者快速缓解症状,打破失眠的恶性循环。而对于长期慢性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 - I)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它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不良认知、纠正不良睡眠习惯,从根本上解决失眠问题。
三、走出失眠的误区
1.过度依赖安眠药
有些失眠患者一旦出现睡眠问题,就急于求助于安眠药,甚至自行加大剂量。然而,长期过度依赖安眠药不仅可能导致药物耐受性增加,效果越来越差,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甚至有成瘾风险。安眠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且一般只作为短期辅助治疗手段。
2.认为失眠不是病
不少人觉得失眠只是小问题,忍一忍就过去了,没有重视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隐患。长期失眠可能会增加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还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所以,一旦出现频繁失眠,应及时关注并采取措施改善。
失眠虽然恼人,但并非无法攻克。了解失眠的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避开常见误区,我们就能逐步找回优质睡眠,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天的生活。当失眠问题顽固难治时,别忘了神经内科医生始终是您身边的睡眠守护者,随时准备为您排忧解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