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幽门手术等,使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胃中,致胃黏膜出现炎症、糜烂与出血等病变,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氢离子弥散增多,引发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括约肌本可阻止胆汁回流,若其失常,胆汁反流性胃炎便会发生。
病因探究
1. 胃部手术影响:胃部手术改变胃结构,使幽门括约肌功能受损,胆汁流向易乱,如胃部分切除术后,易引发该病。
2. 精神情绪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抑郁,会干扰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使幽门括约肌松弛,胆汁反流风险增加,工作压力大的人群易患此病。
3. 药物副作用:部分抗胆碱能药物与钙通道阻滞剂,会影响胃肠道蠕动与括约肌功能,如阿托品会抑制胃肠道蠕动,可能导致胆汁反流。
4. 不良饮食习惯:暴饮暴食、过度饮酒、常食辛辣油腻食物,会加重胃部负担,影响消化排空功能,诱发胆汁反流,常吃火锅、烧烤者易患病。
症状表现
患者上腹部常疼痛或不适,有胀痛、隐痛、烧灼样痛等,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剧,还伴有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时呕吐物含胆汁,患者口苦、咽干。患病久且未有效控制,会食欲不振、食量减少、体重下降。胆汁长期刺激胃黏膜致其受损出血,可出现呕血、黑便,引发贫血、营养不良等,甚至增加胃癌发生风险,相关研究已证实此点。
诊断流程
医生诊断时,先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出现时间、频率、程度、加重缓解因素、过往病史、手术史、用药及饮食习惯等,初步判断病情。胃镜检查极为关键,可观察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胆汁附着情况,并取组织做病理检查,确定炎症程度与其他病变,对评估病情与预测预后意义重大。胃食管反流监测也不可或缺,通过仪器监测食管内酸碱度变化,检测胆汁反流程度与频率。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辅助诊断,呈现胃形态、蠕动与排空功能,助医生排除其他胃部疾病。
治疗手段
(一)药物治疗为主流
1. 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硫糖铝,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铝碳酸镁还可吸附胆汁,减轻胆汁刺激,其在酸性环境下结合胆汁酸,保护胃黏膜。
2. 促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多潘立酮,促进胃肠道蠕动,加快胃排空,减少胆汁停留时间,莫沙必利通过刺激相关受体促进乙酰胆碱释放来增强胃肠运动。
3. 抑酸剂:胃酸在疾病发展中有协同作用,抑酸剂可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刺激。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作用于胃壁细胞的特定酶,强力抑酸且持久;H2 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等,通过阻断受体抑酸,效果稍弱但副作用少。
(二)手术治疗为备选
药物治疗不佳、症状严重且频繁发作、有严重并发症或伴有解剖结构异常者,可考虑手术。常见手术方式有胃空肠 Roux - en - Y 吻合术等。但手术有风险,可能出现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医生需综合评估病情,严格把握适应证,完善手术前后方案与护理,确保安全有效,胃空肠 Roux - en - Y 吻合术虽可减少胆汁反流,但操作复杂、恢复时间长。
中医调养智慧
中医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脾胃、肝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胃虚弱致运化失常,食物停留生湿化痰,阻滞气机,胆汁反流。情绪不良可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引发该病。治疗上,脾胃虚弱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肝胃不和型以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湿热中阻型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湿;胃阴不足型以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滋阴养胃;瘀血停滞型用失笑散合丹参饮活血化瘀。还可配合艾灸足三里、中脘温通经络,按摩内关、公孙宽胸理气,同时注重饮食情志调理,忌辛辣油腻,保持心情舒畅,研究表明中医穴位按摩与艾灸结合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预防要点
预防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少食辛辣油腻刺激食物,少饮酒,多吃蔬果与全谷类,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生活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但饭后不宜剧烈运动。留意情绪状态,保持心情愉悦,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压力,调节不良情绪,因为情绪对胃影响大,不良情绪会增加患病风险。
总之,现代医学与中医为我们了解胆汁反流性胃炎提供了丰富知识与有效手段。全面认识其成因、症状、诊断、治疗与预防,才能更好地预防与应对,守护胃部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