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俗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被血栓或栓子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它起病急、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每年秋风一起,脑梗死病人的急诊量就开始攀升;冬季寒潮到来,脑梗死的发病率更是进入全年高发期。医学统计表明,当24小时平均气温下降7℃以上时,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可升高20%-30%。寒冷天气为何会诱发脑梗死,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一、寒冷为何容易诱发脑梗死?
冬季天冷,脑梗死发病率往往会上升,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寒冷刺激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全身血管(尤其是外周和脑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对于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狭窄的人群,这种血压波动可能诱发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
2血液黏稠度增加:寒冷天气时人体出汗少,大部分人饮水量下降,再加上寒冷天气习惯了高脂、高盐饮食,血液黏稠度会增加,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
3.活动减少,循环变慢:冬季人们户外活动减少,久坐久卧使血液循环变慢,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而且冬季感冒、流感高发,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会促进血栓形成,加重心脏负担,间接增加脑梗风险。
4.清晨是高危时段:清晨6:00–10:00是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最高的时段,血压和心率自然升高。若叠加寒冷刺激,极易诱发脑血管意外。
二、哪些人需要特别警惕?
以下人群在寒冷季节需格外警惕:1.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慢性病者;2.既往发生过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3.长期吸烟、酗酒者;4.肥胖、缺乏运动者;5.年龄超过55岁者,尤其是男性;6.有脑血管病家族史者。
三、如何预防脑梗死?
面对寒冷天气带来的健康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有效预防脑梗死。
1.做好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外出时戴帽子、围巾,保护头颈部。因为头部血管丰富,散热快,受寒易引起血管剧烈收缩。室内保持适宜温度(18-22℃),避免温差过大。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血管扩张后血压骤降或骤升。
2.规律监测和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每日定时测量血压,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目标血压一般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围(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10.0mmol/L),血脂异常者需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房颤患者应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预防心源性血栓。
3.保证充足饮水,避免血液浓缩
即使冬季出汗少,也应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晨起一杯温水有助于稀释血液,降低晨间血栓风险。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利尿饮品过量。
4.坚持适度运动
选择气温较高时段(如上午10点至下午3点)进行户外活动,如快走、太极拳等,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至少5次。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控制体重和血压。避免清晨过早外出锻炼,此时气温低、血压高,风险较大。
5.合理饮食,控制体重
饮食宜清淡,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如鱼、豆制品)比例。控制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克。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晚餐不宜过饱,以防夜间血液黏稠度升高。
6.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酒精摄入过量可升高血压、诱发心律失常。建议彻底戒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女性减半。
7.预防感染,及时就医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必要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加重诱发脑血管事件。
8.识别早期症状,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在脑梗死救治过程中,识别早期症状、把握黄金时间至关重要。发病后4.5小时内是静脉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窗,越早治疗预后越佳。若突然出现一侧面部、手臂或腿部无力麻木,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行走困难、头晕、失去平衡,以及无明显原因的突发剧烈头痛等任一症状,需立即赶往医院就诊。
四、特别提醒
老年人对寒冷反应迟钝,有时不觉得冷,但身体已处于应激状态,家属应主动帮助其添衣保暖。清晨是脑梗高发时段,建议醒来后先在床上活动四肢,缓慢起身,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导致血压波动。
总之,寒冷天气预防脑梗死需要我们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注意保暖、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稳定、早期识别预警信号。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自己和家人的脑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