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饭后犯困,是消化惹的祸? - 数字报刊系统 识别中风有诀窍,关键时刻能救命 龋齿黑点藏危机,早补早安心 医院党建,凝聚发展“向心力” 饭后犯困,是消化惹的祸?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饭后犯困,是消化惹的祸?

作者: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 韦晓艳


“午饭刚吃完就眼皮打架,非得趴桌上睡10分钟才能缓过来”“晚饭过后往沙发一坐,困意就袭来,连喜欢的剧都看不进去”——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饭后犯困,很多人觉得是“消化耗血,大脑缺氧”所致,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饭后犯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数是正常生理反应,但长期严重犯困可能暗藏健康信号。今天就来揭开饭后犯困的真相,教大家如何应对。

 

为啥饭后会犯困?3个核心原因

 

饭后犯困不全是消化惹的祸,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血液分配变化,大脑“供能不足”

吃饭后,肠胃需要大量血液来研磨食物、吸收营养,身体会自动调整血液流向,减少流向大脑、肌肉的血液,更多分配给肠胃。大脑得到的血液减少,供氧和供能暂时不足,就容易犯困。吃得太饱时,肠胃需血更多,大脑供血更少,犯困更明显;吃七分饱,这种情况会减轻。

 

2.激素变化“催”人放松

进食后,身体激素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血糖升高,胰腺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胰岛素会间接促进“褪黑素”(助眠激素)和“血清素”(让人放松的神经递质)释放,使大脑放松,产生困倦感。同时,空腹时能让人保持清醒的“食欲素”,进食后分泌减少,清醒度下降,犯困感增强。

 

3.饮食结构没选对

吃太多高糖、高油、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蛋糕、油炸食品、白米饭、甜饮料,血糖会快速飙升又快速下降,剧烈的血糖波动易让人疲倦犯困。相反,饮食中蛋白质(如鸡蛋、瘦肉、豆制品)和膳食纤维(如蔬菜、粗粮)含量高,血糖上升平缓,困倦感会轻很多。

 

正常与异常的饭后犯困的区分

 

1.正常的饭后犯困:偶尔出现,不影响生活

多在“吃太饱、吃高碳水餐后”出现,如周末吃了丰盛午餐或节日聚餐后,困意明显;持续时间短,一般30分钟到1小时,起身活动后困意缓解;无其他不适症状,不影响工作学习。健康成年人、老年人偶尔出现属正常,无需担心。

 

2.需警惕的“异常犯困”:长期严重,伴随不适

若每天饭后极度犯困,持续2小时以上,需睡一觉才能缓解,严重影响工作学习效率;或犯困时伴随头晕、心慌、出冷汗,或近期体重快速变化、经常口渴多尿,可能是健康问题信号。如糖尿病前期,血糖调节能力下降,饭后血糖波动大,易引发持续困倦;甲状腺功能减退者,代谢速度慢,全身乏力,饭后犯困更明显;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夜间睡眠缺氧,白天易疲劳,饭后困倦感加重。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及时检查。

 

减少饭后犯困的5个方法

 

1.调整饮食:吃“对”比吃“饱”重要

控制食量,每餐吃7-8分饱,优化饮食搭配,减少高糖、高油、精制碳水摄入,如把白米饭换成杂粮饭,甜饮料换成无糖茶,少吃油炸食品和甜点;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如早餐加鸡蛋,午餐配清蒸鱼或豆腐,晚餐多吃绿叶蔬菜。细嚼慢咽,每口饭嚼15-20次,减轻肠胃负担。

 

2.饭后适当活动

饭后30分钟内,别久坐、久躺或趴桌睡觉,否则血液更集中在肠胃,大脑供血减少,困意难缓解,还可能影响消化。可起身慢走10-15分钟,或做简单家务,促进肠胃蠕动,帮助血液回流大脑,缓解困倦。但饭后别立刻做剧烈运动,以免肠胃不适或腹痛。

 

3.调整进食时间和习惯

午餐尽量在12点到13点前进食,给肠胃足够消化时间,避免下午两三点肠胃还在工作导致困倦。晚餐尽量在睡前2小时吃完,如晚上7点前结束,别吃“睡前加餐”,尤其是高糖、高油零食,否则夜间肠胃消化负担重,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第二天早餐后更易犯困。

 

4.改善整体作息

饭后犯困与夜间睡眠质量密切相关,前一晚熬夜、没睡够,白天身体疲劳,饭后困意更强。要保证每天7-8小时夜间睡眠,尽量晚上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若夜间没睡好,午饭后可闭目养神10-15分钟,别超过20分钟,短暂休息能缓解疲劳。

 

5.关注身体状态

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长期饭后异常犯困者,建议定期监测血糖、甲状腺功能,早发现问题早干预。平时可记录“犯困日记”,记录饮食、食量、犯困持续时间,帮助判断犯困原因,针对性调整。

 

总之,饭后犯困大多是正常生理反应,与消化、激素、饮食有关,无需过度焦虑。通过调整饮食、饭后活动、规律作息,就能有效改善。若长期饭后极度犯困,伴随头晕、心慌、体重变化,别忽视,及时检查排除健康隐患。记住,科学调整,饭后也能保持清醒,精力满满。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