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嘴里长了黏液腺囊肿,这样处理更省心 - 数字报刊系统 关节炎症,MRI能“洞察秋毫”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护腰小妙招 控好餐后血糖,这样吃比吃药还省心 嘴里长了黏液腺囊肿,这样处理更省心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嘴里长了黏液腺囊肿,这样处理更省心

作者:河池市宜州区人民医院 杨震

吃饭时嘴唇内侧硌得慌,一舔发现软乎乎小泡;或舌头下面冒出半透明“小水球”,不疼不痒,弄破流出黏液后不久又长出来……若出现这种情况,大概率是长了黏液腺囊肿。别慌,它不是癌症,也不会恶变,但会反复影响生活,及时处理才省心。

为啥嘴里会总长这种“小泡”

口腔里的黏液腺如同“小唾液工厂”,分布在嘴唇内侧、舌头下面、脸颊黏膜等处,通过唾液导管将唾液排到口腔,辅助湿润口腔与消化食物。黏液腺囊肿是唾液导管被堵,唾液积聚形成小泡。常见“堵管”原因有三种:

咬伤或摩擦:吃饭、说话太快可能咬到嘴唇内侧或舌头下面;习惯用牙齿摩擦口腔黏膜,会致唾液导管受伤、变窄甚至堵塞。

小结石或异物堵塞:食物残渣与唾液中的矿物质长期堆积,形成细小“牙结石”或颗粒,卡住唾液导管口。

先天导管较细:少数人天生唾液导管细,易被分泌物堵塞,更易长囊肿。

记住3个“典型特征”

虽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但掌握这3个特征可初步判断:

位置固定在“易受伤区”:多集中在嘴唇内侧(尤其是下唇)、舌头下面、脸颊内侧黏膜,这些部位吃饭、说话时易被牙齿碰到、咬伤。

样子像“透明小水球”:囊肿半透明、浅蓝色或乳白色,大小如黄豆、绿豆,偶至花生米大小。摸起来软,按压不疼,轻捏有滑滑的、鼓鼓的感觉。

反复出现,不会自愈:弄破囊肿会流出透明或乳白色黏液,暂时消失,但1-2周后导管未通,唾液再积聚,囊肿会重新长出。

发现后别瞎处理,先做这件事

很多人看到小泡会下意识“自己解决”,但这些做法不可取:

别自己挑破、挤破:用牙签、针挑或用手挤,易带入细菌引发感染,加重导管损伤,增加复发几率。

别乱涂消炎药、药膏:黏液腺囊肿非细菌感染引起,涂此类药物无效,还可能刺激口腔黏膜。

别等“它自己好”:囊肿不会自愈,拖延可能导致囊肿增大,影响吃饭、说话,反复咬伤还可能致黏膜破溃、感染,增加处理难度。

正确做法是及时去正规医院的口腔科就诊。医生通过观察、触诊,结合症状判断是否为黏液腺囊肿;不确定时可能做超声检查,排除口腔疱疹、小肿瘤等其他问题。

3种常见处理方法

医生会根据囊肿大小、位置、是否反复及患者需求选择处理方法:

冷冻治疗(适合黄豆大小、位置表浅的囊肿)

医生用冷冻探头蘸低温制冷剂接触囊肿表面,低温使囊肿组织“冻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后唾液导管通畅。治疗前涂局部麻药,过程基本不疼,有凉飕飕或轻微刺痛感。治疗后1-2周囊肿结痂、脱落,期间避免吃烫、硬食物,不抠结痂,一般不留疤。

手术切除(适合大多数囊肿,尤其是反复长、较大的)

手术前打局部麻醉,医生用小剪刀或手术刀完整切除囊肿及一小部分周围正常黏膜组织,降低复发率。切完后用可吸收线缝合伤口,不用拆线。手术时麻醉有胀胀感,过程不疼;术后1-3天伤口可能肿、轻微疼,涂消炎药膏或吃止痛药可缓解。一般7-10天伤口愈合,恢复期间吃软食,用漱口水或淡盐水漱口。

激光治疗(适合儿童、年轻人,或怕开刀的人)

医生用激光仪器发出高温能量,“气化切除”囊肿组织,不用开刀、缝针,伤口小。治疗时打局部麻醉,基本无感觉,术后只有轻微灼热感。恢复快,一般5-7天伤口长好,出血少、感染风险低,愈合后基本无疤痕。

做好2件事,降低复发率

很多人担心治疗后复发,其实做好两点就能有效降低风险。

术后1-2周要重点护伤口:饮食避开辛辣、过烫、过硬及粗糙食物,选软、温凉的;早晚认真刷牙,饭后用温和漱口水或淡盐水漱口,及时清食物残渣,防伤口感染。

长期要做好“防受伤”:吃饭、说话放慢速度,别咬到嘴唇和舌头,改掉咬唇、咬舌习惯,减少对口腔黏膜和唾液导管的刺激;每天用牙线清牙缝,每半年到一年去医院洗牙,减少残渣和牙结石,避免导管堵塞,从源头降低复发可能。

综上所述,嘴里长了黏液腺囊肿不用慌,它不是大病,也不会恶变。别瞎处理,及时去口腔科找医生,冷冻、手术或激光治疗都能解决问题。治好做好护理和预防,基本不会复发,不影响口腔健康。下次再遇嘴里反复长小泡,别折腾,直接去医院口腔科,让专业医生帮你省心解决。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