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此刻,你的身边有人突然面色苍白、捂住胸口倒地,你该如何应对?
心脏病突发:危险的不速之客
心脏,犹如身体的核心引擎,不停歇地为生命运转提供动力。然而,这一关键 “引擎” 有时会出现故障,心脏病突发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悄然降临。
心脏病种类多样,常见的有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其突发原因众多,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或是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长期积累都可能引发。
心脏病突发时,症状显著。剧烈胸痛最为常见,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仿佛有巨石压胸,令人呼吸困难。疼痛还可能放射到左臂、颈部、下巴或背部。同时,患者会出现心跳异常,或过快似要蹦出胸口,或过慢甚至有停跳风险。此外,头晕、乏力、出汗等症状也可能伴随出现。
急救行动:与时间赛跑
1.冷静应对,紧急求救
一旦发现有人心脏病突发,首要的是保持冷静。惊慌只会让情况更糟。迅速拨打急救电话 120,准确告知接线员患者症状、所在位置及周围环境。在等待急救人员期间,积极采取行动。
2.调整姿势,减轻负担
若患者清醒,让其保持安静,避免过度活动。可使其坐下或半躺,以减轻心脏负担。解开上衣领口,确保呼吸顺畅。若环境嘈杂,尽量将患者转移至安静处。
3.正确用药,缓解症状
若患者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应立即让其含服。硝酸甘油可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缓解胸痛。但用药需遵循医嘱,不可过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头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4.心肺复苏,生命之托
若患者失去意识,先判断其是否有呼吸和心跳。将耳朵贴近患者口鼻感受呼吸气流,同时触摸颈动脉或手腕脉搏。若无呼吸和心跳,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至关重要。将患者平躺在坚硬地面,解开上衣,暴露胸部。双手叠加,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中下段,两乳头连线中点。手臂伸直,垂直向下按压,深度 5 至 6 厘米,频率每分钟 100 至 120 次。每按压 30 次,进行两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抬起患者下巴,打开气道,捏住鼻子,口对口吹气,每次持续 1 秒钟以上,直至看到胸部起伏。重复操作,直至急救人员到来或患者恢复呼吸心跳。
日常预防:筑牢心脏防线
1.合理饮食,营养均衡
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脏病的关键。少吃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以免血液中胆固醇、血压和血糖升高,增加心脏病风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肪蛋白质。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利于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全谷物营养丰富,提供持久能量。低脂肪蛋白质如鱼、鸡肉、豆类等,满足营养需求又不给心脏增添过多负担。
2.适度运动,活力满满
适量运动对心脏健康意义重大。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可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耐力。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增强肌肉力量和代谢率。但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有心脏病史或慢性疾病者,运动前应咨询医生意见。
3.戒烟限酒,远离毒害
吸烟和过量饮酒严重损害心脏。吸烟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脏病。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心律失常。戒烟限酒势在必行。吸烟者应尽快戒烟,可寻求医生帮助制定计划。饮酒者要适量,男性每天不超两杯,女性每天不超一杯。
4.控制情绪,心态平和
情绪波动影响心脏健康。长期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病风险。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可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携手护心:共筑健康长城
心脏病突发危险重重,但掌握正确急救知识,就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日常生活中,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每个人都应学习急救知识,为自己也为他人。学校、社区、单位等可组织急救培训,让更多人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技能。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健康意识和急救水平。
心脏病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和康复。定期复查,按时服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家人和朋友给予关心支持,助其渡过难关。
“生命宝贵,让我们共同守护心脏健康,为生命绽放保驾护航。” 面对心脏病突发,不再惊慌,冷静应对,用知识和行动为患者争取生机。携手共进,为健康美好的世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