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肚子疼……”这句话是许多家长都听过的。孩子肚子疼很常见,可能是着凉了、吃多了,或是消化不良。大多数时候,家长会下意识地帮孩子揉一揉肚子,以为这样能缓解不适。但你知道吗?有些情况下,揉肚子不仅没用,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尤其是当孩子患上一种叫“肠套叠”的急症时。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危险的儿童急腹症——肠套叠。
什么是肠套叠
想象一下,我们的肠道就像一根软软的管子。正常情况下,食物从这根管子的一端进入,通过蠕动一点点往前推进,最终排出体外。而肠套叠,就是这段肠子的一部分像“ telescoping(望远镜)”一样,自己滑进了相邻的另一段肠子里,形成套中套的结构。比如,小肠的一段插进了大肠里,或者一段小肠套进另一段小肠里。
这样一来,被套进去的肠子血流受阻,时间久了就会肿胀、缺血、坏死,甚至穿孔,引发严重的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谁最容易得肠套叠
肠套叠多发于4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尤其是6-10个月大的宝宝最为常见。男孩比女孩稍多一些。
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发生?医学上认为,可能与他们肠道发育尚未成熟、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牵拉肠管有关。
此外,有些孩子有先天性肠道畸形(如梅克尔憩室),也容易诱发肠套叠。
肠套叠有哪些典型症状
肠套叠不是普通肚子疼,它的表现很有特点,家长一定要警惕——
阵发性哭闹:这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信号。孩子会突然剧烈哭闹,双腿蜷缩到胸口,表情痛苦,怎么哄都停不下来。大约持续5-10分钟后,疼痛缓解,孩子又显得正常,能吃能玩。但过一会儿又突然发作。这种“间歇性剧痛”是典型特征。
呕吐:初期可能吐出奶或食物,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吐出胆汁样的黄绿色液体,甚至粪渣样物质。
果酱样大便:这是非常关键的警示信号!发病6-12小时后,孩子排便时可能出现带有黏液的暗红色血便,看起来像“草莓果酱”或“果酱样”。这是因为肠道缺血导致黏膜出血混合肠液所致。
腹部包块:有经验的医生在查体时,常能在孩子右上腹摸到一条“香肠样”的硬块。家长一般不易察觉,但如果发现孩子肚子某个地方特别硬或鼓起,要高度警惕。
精神萎靡:随着病情加重,孩子会从最初的哭闹不安,逐渐变得精神差、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嗜睡、休克。
孩子肚子疼,为什么不能乱揉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哭闹,第一反应是轻轻按摩肚子想缓解疼痛。但对于肠套叠的孩子来说,揉肚子可能加剧肠子的套入程度,加速肠道缺血坏死,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此外,随意使用止痛药也会掩盖病情,延误诊断。
所以,请记住,不明原因的剧烈腹痛,尤其是伴有哭闹、呕吐、血便的孩子,不要自行处理,必须立即就医。
如何确诊和治疗
一旦怀疑肠套叠,医生通常会做以下检查——
腹部B超:首选检查方法,准确率高,能看到典型的“同心圆”或“靶环征”。
X光或空气/钡剂灌肠:既能帮助诊断,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治疗分为两种——
非手术治疗(空气/液体灌肠复位): 这是早期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医生通过肛门向肠道注入空气或生理盐水,在X光或B超监视下,利用压力将套叠的肠子慢慢“推”回原位。整个过程无创、恢复快,成功率高达80%以上。但必须在发病48小时内、没有肠穿孔或严重腹膜炎的情况下进行。
手术治疗: 如果灌肠复位失败,或孩子已出现肠坏死、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则需要紧急开腹手术,手动将套叠的肠段复位,必要时切除坏死的肠子。
家长如何预防和应对
目前尚无明确方法完全预防肠套叠,但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孩子频繁腹泻或肠道感染。
按时接种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减少肠道病毒感染风险。
关注孩子的排便和精神状态,尤其在感冒或腹泻后。
最重要的是,提高警惕!
如果孩子出现突发剧烈腹痛、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大便中的任何一项或多项,请立即前往医院儿科或急诊科就诊,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结语
总之,肠套叠虽然凶险,但只要家长认识它的“真面目”,抓住黄金救治时间,大多数孩子都能顺利康复。请记住:孩子肚子疼,别轻视,更别乱揉。科学应对,及时就医,才是对孩子最有力的保护。健康无小事,警惕藏在肚子疼背后的危机。愿每个孩子都能平安快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