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中,越来越多的人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结节,这一结果往往让大众感到担忧,甚至产生结节是否需要手术切除的困惑。甲状腺结节并非罕见病症,但其诊疗决策需要科学依据,不能盲目判断。本文帮助大众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理性应对甲状腺结节。
认识甲状腺结节,消除认知误区
甲状腺位于人体颈部前方,喉结下方,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主要功能是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内出现的一个或多个结构异常的肿块,在临床中十分常见。
大众无需仅凭有结节就过度恐慌。同时,要破除两个常见误区——
一是 “有结节就是癌症前兆”,实际上良性结节占比极高,只有少数结节存在恶性可能;
二是 “结节越大越危险”,结节的良恶性判断并非仅依据大小,还需结合形态、边界等多方面特征,部分小型结节也可能存在恶性风险,而一些较大的结节也可能始终保持良性。
发现结节后,需完成两项关键检查明确性质
当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后,首要任务是通过检查明确结节性质,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核心检查主要包括甲状腺超声和甲状腺穿刺活检。
甲状腺超声是必做检查,通过超声检查,医生能够清晰观察到结节的大小、形状是否规则、边界是否清晰、内部是否存在钙化以及血流情况等信息。临床中常用的 “TI-RADS 分级” 可对结节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其中1-3级结节良性可能性极高,4级及以上结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恶性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检查。
甲状腺穿刺活检则是在超声怀疑结节存在风险(如 TI-RADS 4 级及以上)或结节较大已产生压迫感时进行的检查。该检查通过细针抽取少量结节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是判断结节良恶性的 “金标准”。需要说明的是,甲状腺穿刺活检属于微创操作,过程中痛苦程度低,并发症风险小,大众无需对其产生恐惧。
明确手术切除的三类适用情况
第一类是确诊为恶性的甲状腺结节,即甲状腺癌。对于此类结节,通常建议尽早手术切除,因为大部分甲状腺癌恶性程度较低,早期手术治疗后,患者的治愈率较高,复发风险较低。不过,也存在特殊情况,如直径小于 1 厘米的微小乳头状癌,若未出现侵犯周围组织、转移等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暂时观察,但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定期复查,密切监测结节变化。
第二类是良性但已产生明显症状的结节。当良性结节体积较大,压迫到周围的气管、食管或神经时,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此时需要通过手术切除结节,缓解症状。此外,若良性结节在短期内体积快速增大,例如半年内直径增长超过 50%,也建议进行手术,以排除恶变可能并防止症状加重。
第三类是严重影响外观或导致心理问题,且符合手术条件的结节。部分结节虽然良性且无明显生理症状,但由于体积较大或位置特殊,导致颈部外观明显凸起,使患者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在这种情况下,若医生评估后认为手术风险较低,患者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也可考虑进行手术切除。
无需手术的结节,需做好定期复查与日常护理
定期复查是关键,复查项目主要包括甲状腺超声和甲状腺功能检查。
甲状腺超声用于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等是否发生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甲状腺功能检查则用于判断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排除甲亢、甲减等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
复查频率需根据结节情况确定,对于良性且长期无变化的结节,建议每年复查一次;对于 TI-RADS 4 级的良性结节,由于存在一定恶变风险,建议每6-9个月复查一次,以便及时掌握结节动态。
日常护理在饮食方面,无需刻意 “忌碘” 或 “补碘”,保持正常的加碘盐摄入即可。同时,减少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的食用频率,每周食用 1-2 次为宜,避免过量碘摄入对甲状腺造成不良影响。
在生活习惯上,要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作息,同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甲状腺功能,进而对结节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不要盲目相信并服用所谓的“散结药”,若确实需要药物调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带来的风险。
总结
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没有一刀切的方案,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治疗方案也需个性化制定。因此,在面对甲状腺结节时,一定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不要盲目跟风手术,也不要过度恐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应对,才能更好地保障甲状腺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