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高发恶性肿瘤,病死率居高不下,核心原因是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达中晚期,治疗效果大幅下降。早期筛查是提升肝癌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而CT检查凭借精准、安全等优势,成为普通大众开展肝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为大众科普如何通过CT检查有效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助力大众掌握实用方法。
重视肝癌早期筛查的必要性
肝癌早期无特异性典型症状,部分患者仅出现轻微乏力、食欲下降,易与普通消化系统疾病混淆,难以引起重视。一旦发展至中晚期,会出现肝区疼痛、黄疸、腹水等明显症状,此时治疗难度骤增。CT检查能清晰呈现肝脏细微结构,及时发现早期病变,为肝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是普通大众进行肝癌早期筛查的理想选择。
CT检查适用于肝癌早期筛查的原因
CT检查在肝癌早期筛查中优势显著,核心在于能清晰显示肝脏内微小病变,即便直径仅几毫米的结节也可准确识别,为早期发现肝癌奠定基础。与超声检查相比,CT检查在精准定位和判断病变性质上更具优势。超声检查对肝脏表面或较大病灶识别效果较好,但对深埋肝脏内部的小病灶易漏诊;CT检查通过断层扫描,可全方位、多角度观察肝脏,准确确定病灶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更利于判断病灶性质。
CT检查肝癌早期筛查的关键技巧
(一)选择合适的CT检查类型
选择合适的CT检查类型是保障筛查精准度的关键。CT检查主要包括普通CT和增强CT,其中增强CT是肝癌早期筛查首选。进行增强CT检查时,会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造影剂随血液流动分布到肝脏组织,使早期肝癌病灶与正常肝组织对比更明显,便于医生发现和判断病灶性质。首次进行肝癌筛查且怀疑有异常,或属于肝癌高危人群的,建议选择增强CT检查。
低剂量螺旋CT更适合需长期定期进行肝癌筛查的人群。这种检查方式辐射剂量较低,能在保证筛查效果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适合高危人群每年进行1次常规监测。但需注意,低剂量螺旋CT仅推荐无明显异常的高危人群常规筛查,若已发现肝脏异常迹象,仍需选择增强CT进一步检查。
(二)把握筛查的最佳时间
掌握正确的筛查时间,避免错过最佳时机,对肝癌早期筛查意义重大。不同人群肝癌发病风险不同,筛查频率也有差异。肝癌高危人群包括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长期饮酒且患肝硬化者、糖尿病伴脂肪肝者,这类人群建议每6-12个月进行1次CT检查,及时发现肝脏细微变化。
普通人群虽肝癌发病风险相对较低,但40岁以上者即便无高危因素,也建议每2年进行1次CT检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此外,若身体出现食欲突然下降、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肝区隐隐作痛等异常信号,无需等待既定筛查周期,应及时就医进行CT检查,排除肝癌风险。
(三)检查前做好准备工作
CT检查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结果准确性,患者需主动向医生详细告知病史,包括是否患乙肝、丙肝等肝脏疾病、是否服用保肝药物及其他慢性疾病,以帮助医生精准判断肝脏病灶性质,避免误诊或漏诊;若为增强CT检查,检查前4小时内不进食、不喝含糖饮料,可少量饮清水,此举能避免造影剂引发的恶心、呕吐等不适,同时保证图像清晰度,且无需提前几天空腹,过度饥饿可能影响身体状态,按医嘱在规定时间控制饮食即可。
(四)正确解读CT报告
拿到CT报告后,正确解读内容、了解自身肝脏情况,是肝癌早期筛查的重要环节。大众解读CT报告时,重点关注三个核心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肝内小结节”,发现肝内小结节并非意味着一定是肝癌,无需恐慌。若报告描述结节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多为良性结节,如肝血管瘤,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观察结节变化即可;若报告显示结节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则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结节性质。
第二个关键词是“强化方式”,这是增强CT报告中判断早期肝癌的关键指标。早期肝癌病灶在增强CT上通常表现为动脉期强化、静脉期或延迟期消退;而良性病灶多为“持续强化”,两者区别明显。
第三个关键词是“建议进一步检查”,若CT报告出现该内容,说明医生通过当前CT检查无法完全确定病灶性质,需进一步通过MRI检查或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明确诊断。此时,患者应按医生建议及时进行后续检查,切勿拖延,以免延误病情。
结语
CT检查是肝癌早期筛查的有效手段,但仅为肝癌防控的第一步。即便CT检查结果正常,高危人群也需严格按规定周期复查,不能认为查一次就终身无忧,只有长期坚持定期筛查,才能持续监测肝脏健康,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