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系统“误伤”的后果 - 数字报刊系统 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系统“误伤”的后果 CT检查:有效进行肝癌的早期筛查 晨起乏力,可能是低钾在 麻醉药会影响肚子里的宝宝吗?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系统“误伤”的后果

作者:梧州市中医医院 王木清


 

我们的身体有支24小时待命的“防御部队”——免疫系统,它如尽职保安,能精准区分“自己人”与“入侵者”,攻击病毒细菌,放过自身细胞组织,保障身体正常运转。但有一些病让免疫系统“乱了套”,不再分敌我,转而攻击自身,引发“内战”,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无声侵蚀多器官,为何会这样,又该如何应对? 

 

 

免疫系统为何“失控”?——背后的科学真相

 

SLE的核心问题,是免疫系统“认错人”了。正常情况下,免疫细胞通过“身份标签”区分自身和外来物质,但SLE患者的免疫系统却产生了“错误信号”: 

 

1. 自身抗体的“疯狂攻击” 

免疫系统本应制造针对病毒、细菌的抗体,但SLE患者体内却出现了大量“自相残杀”的抗体——它们错误地攻击细胞核内的DNA或蛋白质,就像士兵误伤了战友。这些抗体所到之处,细胞被破坏,组织发炎,问题随之而来。 

2. 免疫复合物的“定时炸弹” 

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后,会形成一种叫“免疫复合物”的物质。正常情况下,这些复合物会被及时清理,但在SLE中,它们会像垃圾一样堆积在血管壁、肾脏等部位,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比如,肾脏中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3. 免疫细胞的“协同失控” 

B细胞(负责生产抗体)变得过度活跃,不断制造自身抗体;T细胞(负责指挥免疫反应)则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进一步加剧组织损伤。这种“细胞级联反应”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旦启动便难以停止。 

4. 遗传与环境的“双重推手” 

SLE的发病与遗传有关,某些基因变异会增加患病风险。但遗传并非唯一因素,紫外线照射、感染、激素水平变化(如怀孕)或某些药物也可能成为“导火索”,触发免疫系统的“误判”。

 

 

身体发出的“警报”:SLE的常见表现

 

SLE的症状多样且隐蔽,常被误认为其他疾病。免疫系统的“误伤”会通过以下方式“显露踪迹”: 

 

1. 皮肤的“红色警报” 

 最典型的是鼻梁和双颊的“蝶形红斑”,像蝴蝶翅膀一样对称分布。此外,患者可能对阳光极度敏感,暴露部位出现皮疹,或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可能是SLE的早期信号。 

2. 关节的“无声抗议” 

约九成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尤其是手指、手腕和膝关节。这种疼痛常被误认为类风湿关节炎,但SLE的关节损伤通常较轻,较少导致畸形。 

3. 肾脏的“沉默危机” 

肾脏是SLE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通过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蛋白尿或血尿。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肾衰竭,因此定期检查至关重要。 

4. 血液的“异常信号” 

SLE患者常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导致疲劳、易感染或皮肤瘀斑。这些变化可能通过血常规检查被发现,是疾病活动的重要线索。 

5. 神经与精神的“隐秘波动” 

少数患者会出现头痛、记忆力下降,甚至癫痫发作。这些症状易被忽视,却可能是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系统的表现。

 

 

诊断SLE的“钥匙”:临床检验如何帮忙

 

要揪出免疫系统“误伤”的真相,离不开临床生化检验的“火眼金睛”。通过检测血液和尿液中的特定指标,医生能捕捉到疾病的蛛丝马迹: 

 

1. 自身抗体检测 

抗核抗体(ANA)是SLE筛查的“第一关”,大多数患者会呈阳性。更特异的抗体如抗双链DNA抗体和抗Sm抗体,则能帮助确诊并评估病情活动度。 

2. 补体水平的“风向标” 

补体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SLE中,免疫复合物会消耗补体,导致其水平下降。补体降低常提示疾病活动,需密切监测。 

3. 尿常规的“早期预警” 

简单的尿液检查可发现蛋白尿或血尿,提示肾脏可能受累。定期复查尿常规对预防肾衰竭至关重要。

 

 

与免疫系统“和解”:治疗与生活的平衡 

 

目前SLE无法根治,不过规范治疗与自我管理能让患者控制病情、正常生活。药物方面,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过度免疫反应,新型生物制剂为难治性患者提供新选择;防晒上,紫外线会诱发或加重病情,患者要严格避晒,外出做好防护;生活中,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心理平衡,避免熬夜劳累,利于减少复发、稳定病情。

 

 

结语:希望与共情的未来

 

SLE是免疫系统的“误伤”,患者并非独自面对。医学进步让我们对它理解更深、治疗更精准,社会认知也在提升,它只是需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对患者,早诊、规范治疗和积极心态是关键;对大众,多些理解、少些偏见很重要。爱与科学会带来希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