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您这都三天没上厕所了,要不要去看看?”“没事没事,年纪大了都这样,过两天就好了。”这样的对话在有老人的家庭里很常见。很多人觉得老年便秘是“老毛病”,忍忍就过去了,不会和癌症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老年便秘背后可能藏着健康隐患,尤其要警惕和结肠癌的关联。下面就来说说怎么看懂老年便秘信号、识别结肠癌早期迹象以及遇到问题该怎么做。
老年便秘为啥容易和结肠癌“扯上关系”
老人容易便秘,和身体状态有关。活动量减少,肠道蠕动变慢,食物残渣易积留,导致便秘;饮食“精细”,不爱吃蔬菜、粗粮,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大便会变干、难排出;还有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吃的药物可能影响排便功能。
长期便秘和结肠癌之间存在“隐患链条”。一方面,长期便秘时,大便在肠道停留时间长,有害物质会持续刺激肠道黏膜。若肠道有肠息肉,长期刺激可能使其发生变化,增加发展成结肠癌的风险。另一方面,肠道长肿瘤后,随着肿瘤变大,可能挡住肠道通道,导致大便通过困难,引发便秘。所以,老年便秘和结肠癌可能是“双向影响”,既要重视关联,也不必过度恐慌。
结肠癌早期有哪些信号?
识别结肠癌早期信号,关键在于留意排便习惯、大便性状和身体感受这三个方面。
1.排便习惯变了,别不当回事
每个人都有相对规律的排便习惯。若老人排便习惯突然改变,且持续超过2-3周未好转,就要警惕。比如原本每天排便,突然变成好几天才排一次,排便费劲;或者一会儿便秘、一会儿腹泻,这种“交替出现”的情况更要注意。不要觉得是“吃坏东西”或“过阵子就好”,持续改变可能是肠道问题的信号。
2.大便性状变了,要警惕
大便“样子”能反映肠道健康。若老人大便突然变细,像铅笔一样,可能是肠道里有东西挡住,挤压大便所致;大便带血或有黏液也要注意。结肠癌引起的便血和痔疮便血不同,痔疮便血通常是鲜红的,多在排便时滴下或擦纸时有血;而结肠癌引起的便血,可能是大便表面沾血,颜色偏暗,或大便整体颜色发黑、发暗,像柏油一样。很多老人会误以为“便血都是痔疮”,但不能掉以轻心,出现便血都应去检查。
3.身体出现这些“小不舒服”,别硬扛
除了排便变化,身体的一些“小不舒服”也不能忽视。比如老人经常肚子隐隐作痛或肚子胀,尤其是吃东西后胀痛感更明显,且痛的位置不固定;还有些老人没刻意减肥,饭量也没减少,但体重慢慢下降,同时浑身没力气、没胃口。这些看似“不严重”的症状,可能是身体在提醒“肠道有问题”,别硬扛,要及时关注。
发现异常,应该怎么做?
发现老人有异常信号,要“别慌、别拖、别乱猜”,按正确步骤处理。
1.第一时间带老人去医院,别“忍”也别“猜”
发现异常后,不要觉得“老了都这样,忍忍就好”,也不要自己吓自己猜测“是不是得了癌症”,却不去医院。忍下去可能错过早期发现机会,盲目猜测会增加老人心理负担。正确做法是赶紧带老人去医院,告诉老人是去做体检,避免其有心理压力。
2.配合医生做检查,别害怕
医生可能让老人做“大便常规+潜血”和“肠镜”检查。无需怕肠镜痛,多数医院有无痛肠镜,打麻药后无明显痛感且过程快。前者可查大便隐血,后者能直观查看肠道,发现息肉、肿瘤,还可取样做病理明确是否癌变,老人需积极配合。
3.日常做好预防,减少风险
不管检查结果如何,日常预防都很重要。饮食上,让老人多吃蔬菜、粗粮,如芹菜、菠菜、韭菜、燕麦、玉米、红薯等,这些食物膳食纤维多,能促进肠道蠕动;每天让老人喝够1500-2000毫升水,少量多次喝;适量让老人活动,如每天散步30分钟,身体条件允许可打太极、做保健操;让老人养成规律排便习惯,如每天早上起床后或饭后固定去厕所,就算没便意也可坐一会儿,形成条件反射。
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对老年人最好的保护
不是老年便秘就一定是结肠癌,很多老人便秘是饮食习惯、活动量少或药物影响导致的,调整生活方式、配合治疗就能改善。就算检查后发现是结肠癌,也不用太恐慌,早期结肠癌治愈率很高,及时治疗很多老人能恢复得很好。最怕因“怕麻烦”“怕检查”“觉得老了不用折腾”而耽误时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家人要多关注老人身体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带老人去医院,配合检查治疗,这才是对老人最好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