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手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而肝移植现场是一个充满紧张与希望的特殊医疗场景。在这个关乎患者生命重启的关键场所,护士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她们用专业的技能和细致的护理,全程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患者迎接“新肝”、重获新生保驾护航。很多普通大众对肝移植现场的情况并不了解,也不清楚护士在其中具体承担着怎样的工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肝移植现场,看看护士是如何守护生命新希望的。
走进肝移植现场
肝移植手术在专用手术室进行,室内有麻醉机、监护仪、超声刀、ECMO(体外膜肺)、高频电刀、氩气刀、体外加温仪等先进设备,设备规律声响与医护人员简洁交流声交织,营造出紧张有序的氛围。现场医护人员全神贯注,紧盯患者生命体征数据与手术进展,动作精准迅速,深知每分每秒都关乎患者生命。护士在此并非简单配合医生,而是并肩作战的关键力量,从接患者进手术室到手术进行,再到术后初期监护,全程参与,其工作直接影响手术顺利开展与患者生命安全。
生命通路守护者:搭建并守护关键医疗通道
在肝移植现场,护士首先要为患者搭建关键的生命通道,也就是静脉通路。由于肝移植手术复杂,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持续输注药物、血液和营养物质,单根普通静脉通路无法满足需求,所以护士会协助麻醉医生为患者穿刺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等 特殊针头。这些静脉通路就像患者的生命补给线,能够确保各类治疗物资准确、及时地输送到患者体内,为患者维持生命体征和耐受手术提供保障。搭建好静脉通路后,护士并不会放松,而是会时刻监测和维护这些通路。
她们会定期查看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观察液体输注的速度是否正常,有无堵塞现象。一旦发现穿刺部位有异常,或者输注不顺畅,护士会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更换敷料、调整导管位置、输液高度等,避免因通路问题影响治疗,确保生命补给线 始终畅通。
生命体征监控员:实时捕捉患者身体信号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是肝移植现场护士的重要工作之一。护士会实时关注患者心率监测仪、血压监测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等设备,对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等关键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这些设备能够实时显示患者的身体数据,护士则通过密切观察这些数据,及时捕捉患者身体发出的信号。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可能会因为手术操作、麻醉等因素出现波动,当护士发现指标异常,比如血压突然下降、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降低时,会立即将情况告知医生,同时调整监测频率,更加密切地关注患者的状态,并迅速准备好急救物品,如升压药、除颤仪、ECMO(体外膜肺)等,为医生采取急救措施争取时间,防止危险情况进一步发展,不让任何一个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的信号溜走。
手术配合好搭档:助力移植手术顺利推进
肝移植手术中,护士是医生的重要搭档,从多方面助力手术推进。一方面,护士提前按手术需求备齐器械与物资并有序摆放,。手术时,她们能准确判断医生操作需求,快速精准递出医生需要使用的器械、特殊缝合针线、止血材料等器械,像“物资调度员”般确保手术连贯性、准确性、严密性、做到高质量精准无声配合,不浪费时间。
另一方面,护士负责手术区域护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要求,保持区域清洁以防止感染。同时,她们密切关注手术室温湿度,将湿度严格控制在40-60%,将温度严格控制在21-25℃的适宜范围,为肝脏移植创造良好环境。若术中出现大量出血等突发状况,护士会迅速配合医生处理,传递止血器械、协助输血,为手术顺利完成提供有力支持。
“新肝”启动护航者:助力肝脏恢复功能
肝脏移植术后,护士仍是“新肝”启动的护航者,助力其尽快恢复功能。术后初期,护士会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呼吸情况和尿量,以此初步判断移植肝脏是否正常工作,其中意识状态反映脑部供血与缺氧情况,呼吸平稳度关系气体交换,尿量则是肾脏功能和肝脏血流灌注的重要判断指标;同时护士也会警惕排斥反应、出血等并发症,通过观察皮肤是否黄疸、监测肝功能指标来排查排斥反应,通过查看手术切口渗血情况、监测血压和血红蛋白指标来关注出血问题,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配合医生处理,如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开展止血治疗等,确保“新肝”在患者体内顺利“安家”并正常运转。
结语
在肝移植现场,护士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搭建生命通路、监测生命体征、配合手术操作、护航“新肝”启动等各个环节中,默默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她们是患者重获新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守护者。每一例成功的肝移植手术背后,都离不开护士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